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大寨“铁姑娘”再发声:集体经济这碗饭,我们还能吃得更香!

当郭凤莲踩着红地毯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她的身份不只是全国人大代表,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活化石。这位从大寨梯田里走出的"铁姑娘",半个世纪前带领乡亲们用双手改天换地,今天又带着新的使命站上国家政治舞台——为集体经济代言。

在太行山脉褶皱里的大寨村,至今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郭凤莲们用扁担挑出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梯田,用锄头挖出了亩产千斤的奇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红色亿元村"的账本里,藏着集体经济的生存智慧。

大寨村的集体资产从1964年的72万元,到如今突破20亿元,秘诀在于"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全村1200亩耕地统一规划种植优质玉米,另一方面发展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村办企业每年为集体创收3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这种"集体搭台、村民唱戏"的模式,让大寨人真正实现了"锅里有、碗里满"。

在浙江台州路桥区,175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百万,21个村年收入超千万。他们的"秘密武器"是"强村公司":由村集体控股成立公司,整合土地、资金等资源,与国企合作开发商业综合体。金清镇腰塘村将滩涂地改造成海鲜市场,每年租金收入就达800万元,村民不仅能拿分红,还能在市场就业。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集体经济的"等靠要"思维。路桥区推出"物业支持领富"政策,区财政出资3767万元帮助薄弱村购置商铺,年保底收益5万元。更绝的是"红色数智金融助富工程",银行给每个村集体授信500万元,村民创业贷款享受基准利率下浮10%的优惠。数据显示,路桥区通过村企结对项目,带动集体增收近千万元,解决就业2.3万人。

在云南保山,这个曾经66.7%的村集体收入为零的边境地区,如今百万元村占比超5%。他们的逆袭剧本堪称教科书:

案例1:后寨村"党建+养蚕"

村党总支领办合作社,引进省农科院专家攻克小蚕共育技术,统一收购加工蚕茧。6A级蚕茧收购价高出市场价2-4元,每年为集体创收40万元,带动200户农户增收。

案例2:橄榄河温泉"资源变资产"

12个村联合成立合作社,投资1800万元改造温泉设施,打造"泡池+采摘+民宿"综合体。运营两年营收760万元,每村年均分红6万元,解决就业150人。

案例3:菁口村"绿水青山变现"

依托12.6万亩林地,发展林下种植重楼、养殖黄山羊,建设草果烘干厂,"包山拾菌"模式让集体收入突破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6万元。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不是简单的"归大堆",而是要构建现代产权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实施,为96.6万个集体经济组织装上"法治引擎",8.22万亿元集体资产有了"明白账"。

在陕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职能分离",成立专门的经济合作社负责资产运营。榆林市榆阳区推广"土地银行"模式,农户将土地存入合作社,按股分红。这种"三权分置"改革,既保障了农民权益,又激活了土地要素。数据显示,陕西通过集体经济项目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2300元。

在江苏建湖县大尖村,24岁的"强村行动"干部小王正在改写传统集体经济的剧本。他主导的"智慧农业"项目,用物联网技术管理384亩流转地,安装的虫情监测仪能自动识别害虫种类,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调控灌溉。去年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收益36.86万元,还与春源果蔬合作社共建连栋大棚,发展"稻虾共作",年收益达7%。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数字集体经济":村里开发"大尖优选"电商平台,将村民的手工酱油、生态大米卖到全国。2024年"双11"期间,销售额突破50万元,带动15户农户增收。这种"线下实体+线上流量"的模式,让古老的集体经济焕发青春。

郭凤莲在议案中提出的"三变改革"值得深思: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要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在浙江东阳花园村,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村办企业,每年分红超亿元;在山东平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每亩收益达80万元。

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课题,集体经济需要破解三大难题:

1. 人才瓶颈:实施"新农人计划",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

2. 技术短板: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智慧农业技术

3. 市场风险:发展订单农业、期货套保,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当我们在城市CBD讨论"共享经济"时,广袤农村正在上演更深刻的"共有经济"实验。从大寨的梯田到云南的茶园,从浙江的电商村到陕西的苹果园,集体经济的基因正在发生革命性突变。这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新时代的"再出发"。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集体经济能否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基建"?当90后"村BA"冠军回到家乡当职业农民,当无人机在稻田里喷洒智慧,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不仅是经济形态的变革,更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它关乎14亿人的饭碗,更关乎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想。

标签: 铁姑娘 集体经济 郭凤莲 路桥区 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