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斯洛伐克正经历着一场因外交政策倾向而引发的激烈震荡。自总理罗伯特·菲科(Robert Fico)领导的政府展现出明显的亲俄立场后,国内局势风云突变,大规模抗议活动此起彼伏,菲科甚至被民众称为“叛徒”,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深刻影响着斯洛伐克的国内政治生态,也对其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定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菲科领导下的斯洛伐克政府,其亲俄政策体现在多个关键方面。在俄乌冲突这一国际焦点问题上,菲科政府采取了与欧洲主流立场相悖的态度。他不仅暂停了向乌克兰这个前苏联共和国运送武器,还公开宣布斯洛伐克否决基辅加入欧盟和北约。2024年12月22日,菲科更是做出惊人之举,前往克里姆林宫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这是自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三年多来,欧盟领导人中少有的对俄访问,此举在国内和布鲁塞尔均引发了轩然大波。
能源问题也是菲科亲俄政策的重要体现。斯洛伐克在能源上对俄罗斯有着较高的依赖度,大部分的能源进口依赖于俄罗斯,而这些能源的输送大多要通过乌克兰的领土。2025年1月,乌克兰决定停止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过境协议,这直接影响了斯洛伐克的能源供应。为解决能源困境,菲科前往莫斯科寻求合作,然而俄罗斯总统普京虽表示愿提供天然气,但条件取决于乌克兰。菲科此行不仅未解决天然气供应问题,还引发了国内强烈非议。
菲科的亲俄政策在斯洛伐克国内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浪潮。据不完全统计,规模最大的一次,斯洛伐克全国约有30多个城市都爆发了抗议,光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就有超过6万人参加。抗议民众纷纷对菲科的亲莫斯科立场表示不满,他们高呼“斯洛伐克属于欧洲” ,在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自由广场,人们齐声高喊“耻辱,耻辱” ,众多抗议者将菲科称为“叛徒”。
这些抗议活动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从社会层面看,斯洛伐克民众大多希望国家能紧密融入欧洲,保持与欧盟和北约的一致性,他们担心亲俄政策会使斯洛伐克在欧洲陷入孤立,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从政治层面讲,反对派一直对菲科的亲俄路线持反对态度,多次发起对菲科的弹劾。在2025年1月14日举行的史无前例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斯洛伐克主要反对党的领导人宣布,他们将协调一致,结束菲科政府,要求召开特别会议罢免菲科,并在声明中要求充分尊重斯洛伐克在欧盟和北约的地位以及反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
菲科的亲俄立场也使斯洛伐克在国际上面临复杂的外交局面。在欧盟内部,菲科的政策引发了其他成员国的不满和担忧,与欧洲主流的外交政策背道而驰,这可能导致斯洛伐克在欧盟中的话语权下降,在一些重要事务上被边缘化。在与乌克兰的关系上,双方矛盾不断激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菲科进行了严厉驳斥,双方的矛盾公开化。乌克兰外交部副部长米先科召见斯洛伐克驻乌克兰大使,表达对菲科的“深切失望”,并谴责菲科执意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行为是在资助俄罗斯军费。
此外,斯洛伐克执政联盟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执政联盟之一的民族党对菲科的一些决策表达不满,例如在联合国大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投票中,斯洛伐克投了赞成票,这与菲科政府一贯的亲俄立场相悖,民族党主席丹科要求菲科公开道歉,尽管菲科拒绝道歉,但这一事件反映出执政联盟内部的裂痕正在扩大。
斯洛伐克当前的政治危机,是国内政治生态与国际地缘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菲科亲俄政策引发的大规模抗议和各方争议,使斯洛伐克站在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未来,斯洛伐克将何去何从,是继续坚持亲俄路线,还是回归欧洲主流阵营,这不仅关乎斯洛伐克自身的发展,也将对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着这个中欧国家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