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山东大学裁撤天坑专业,传递了哪些信号?

文/阳叔向前冲(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近期,山东大学等高校掀起了一场专业调整风暴,金融工程、世界史、土木工程等27个专业被裁撤,这些曾一度被视为“天坑专业”的学科逐渐退出高校招生舞台。

这一现象不仅触动了考生与家长的敏感神经,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刻变革的缩影,标志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从学科“大而全”向“精而强”的战略转型。

一、揭开天坑专业面纱

所谓“天坑专业”,是网络上对部分就业困难、培养模式滞后、社会需求萎缩的学科的戏谑称呼。

这些专业通常具有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学科建设质量不佳、与新兴产业脱节等特征。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全国高校累计撤销本科专业点超1800个,管理学、艺术学、传统工科成为重灾区。

这一调整并非简单砍专业,而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一次精准优化。以土木工程停招为例,这与国家主攻科技及暂缓大基建的政策导向不无关系;世界史等专业停招则暴露了文科生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金融工程的遇冷,更是说明银行和券商不再需要过多穿西装的廉价劳动力。

二、高校开启大逃杀模式

更令人瞩目的是,去年全国高校撤销专业数达925个,创历史新高,今年更有985名校直接砍专业以求自保。

这透露出高校终于承认所教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生花费高昂学费,却学着过时的教材,毕业后发现连AI绘图都能与之竞争。

这一现状迫使高校不得不正视问题,采取果断措施。

三、专业裁撤背后的驱动力

产业升级倒逼人才培养改革: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期。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迫切,而部分高校仍沿用陈旧的教材和培养方案,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从“量”到“质”的战略转向:过去二十年,中国高校经历了专业扩张期,但“重申报、轻建设”问题严重。

教育部启动“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制度,对就业率低下或学科评估不合格的专业亮红牌,迫使高校集中资源打造优势学科,告别“摊大饼”模式。

国际竞争压力下的教育突围:全球科技博弈加剧,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凸显。高校作为科研主力军,必须调整学科布局以服务国家战略。

清华大学停招会计学本科,扩大人工智能硕士招生;哈尔滨工业大学重组航天学院,增设“空天智能系统”专业,均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导向。

四、总结

山大等高校将名额倾斜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贵专业,这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

然而,这也引发了新的思考: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否承担得起这些新兴专业的学费?选错专业是否意味着4年青春和几十万学费将化为一张废纸?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对于即将踏入高校大门的学子们来说,选择专业时更应结合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进行综合考虑。

而对于高校而言,也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科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转发给那些家里有高中生的亲朋好友,有些专业从入学那天起就注定要进灵活就业黑名单了。

标签: 天坑 山东大学 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