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玉龙县非遗中心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玉龙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展了精彩纷呈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将勒巴舞、面塑、刺绣三个非遗项目作为学校的新增课堂项目,每周开展一次非遗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之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01
勒巴舞
勒巴舞属于纳西族传统舞蹈东巴舞的一种,起源于民间。其中包含的民俗古风至今仍然是纳西族人崇拜祖先和万物有灵信仰的具体体现。
跳勒巴舞时由家族的长老领舞,并带领家族男女老少一起唱跳,寓意为:祭拜自然万物,感谢自然的赐予,祭祀祖先,告慰祖先的血脉恩德。2013年,纳西族勒巴舞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场,在非遗传承人李学高的带领下,大家拿着手中的道具,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跳,一边敲击着鼓面起舞。
02
面塑技艺
面塑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雕琢之后,可以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物、花卉、人像等造型,具有美好的寓意,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
走进面塑课堂,木永琴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面塑的文化、特点等知识,并展示了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面人作品,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大家对面塑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03
纳西族刺绣
纳西族刺绣,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纳西族的刺绣也有相当长的历史。纳西刺绣手法多样,内容丰富,体现在“披星戴月”“肩挑日月”中,总能让人对纳西女性的勤劳与智慧产生一种敬意。
课堂上,大家纷纷拿起针线工具和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针一线地绣着自己的作品,“沉浸式”体验刺绣技艺的工艺流程,用心感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刺绣技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非遗”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镌刻着独特的审美模式、彰显出民族的美学追求,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文化沃土。此次非遗课堂的成功开设,标志着县非遗中心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上再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不仅为“非遗”传承活化增添内生动力,也能持续深化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