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爱乐特刊 | “斯图加特奇迹”来了,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何亮点?

发布时间:2025-10-24 12:57:46  浏览量:1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演出时间:11月7日-8日19:30,11月9日14:00

演出地点:前滩31演艺中心

演出介绍:

来自德国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是当今世界十大芭蕾舞团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17世纪的符腾堡宫廷。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芭蕾艺术在德国不如古典乐和歌剧艺术那么受欢迎,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也一直都属于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团体。直到20世纪60年代,编舞大师约翰·克兰科作为艺术总监接管之后,舞团才逐渐崛起并收获如日中天的盛名,国际上称之为“斯图加特奇迹”。

在克兰科时代,《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和《驯悍记》这三部由他编创的经典剧目,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艺术基石。《奥涅金》中著名的“书信双人舞”,不以高难度炫技为目的,而是将情感宣泄置于首位,成为了芭蕾史上的传奇片段。而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被公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改编作品中最权威、最出色的版本之一。

该舞剧保留了莎士比亚原著的关键情节,聚焦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命运悲剧——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世仇,使这对恋人无法相守,短暂相聚后便永诀。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由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 •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其恢宏的戏剧性与丰富的情感表达与克兰科的编舞理念高度契合,其中不乏《骑士之舞》等经典段落。戏剧与音乐的高度融合是这部作品最核心的艺术特色。

业界常把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克兰科版的“罗朱”和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20世纪40年代由拉夫洛夫斯基排演的初代版本作对比。有评论说,相比之下,克兰科的舞蹈创作更响应了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表达。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一个德国舞团竟然能比俄罗斯“芭蕾航母”更好地诠释俄式音乐?

仔细来看,拉夫洛夫斯基作为俄罗斯戏剧芭蕾非常著名的代表人物,其实是非常忠实于莎士比亚原著戏剧的。但普罗科菲耶夫创作音乐却并非全然服务于戏剧,而是有很多当代的、个性化的表达。这就与拉夫洛夫斯基“重戏剧”的创作风格有了一些冲突。

反观克兰科,他很擅长音乐和舞蹈的交融叙事,依靠舞蹈编排本身来推动情节发展,这一开创性手法对后世编舞家影响深远。他尤其擅长编排优美流畅、情感丰沛的双人舞,将高超的舞蹈技巧、细腻的剧情铺陈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完美融为一体。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宴会初识、阳台相恋与卧室离别这三段双人舞,就很好地推动了人物关系的情节发展。即便不做预习,观众也能看得懂故事在讲什么。

而且当年由于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人数规模和条件有限,克兰科大胆放弃了像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那样大规模、大场面的群舞,也尽量精简舞美、减少幕间换景的时间,鼓励演员表现个人。所以尽管人数少,但是台上每个舞者都有自己的任务,反而也能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如果你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男舞者在完成托举等高难度动作的同时,脚下依旧保持着移动,而非像传统芭蕾舞那样去呈现静态的亮相造型,这也使得整个舞剧流畅度很高,其实难度也更大。

如今,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以其舞者的多元文化背景著称,拥有70多名来自20多个国家的优秀舞者,其技术与表演水准均属世界一流。自2018年起,塔马斯 • 德特里希担任舞团艺术总监,至今已委约创作30余部新作品。这些作品既传承了约翰 • 克兰科所树立的“戏剧芭蕾”传统,又融入了当代舞蹈元素。而克兰科的经典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至今仍被全球众多舞蹈团体列为保留剧目。

专家点评: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前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员 翁耀昇

2003年,在第31届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拿了奖之后,我去了德国约翰·克兰科芭蕾舞学校留学。毕业后幸运地进入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成为舞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演员。那一年,我20岁。

我对这里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不拘一格”的团风,这是从克兰科时代就延续下来的传统。在这里,演员们并不论资排辈,年轻演员如果实力突出,也有出演主要角色的机会。晋升的规则也并不死板,舞者之间管理是非常扁平化的。在团期间,我既演过《天鹅湖》《睡美人》这样的古典芭蕾,也尝试过不少交响芭蕾作品,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自己的舞蹈视野。

另外,舞团的舞者构成也非常国际化。我在团的时候,全团70多位演员里大约只有两位是德国人,其他的舞者都是来自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等全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语言、文化、舞蹈风格的诸多不同,使得演员也能收获到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

分享一些幕后花絮,这或许也是德国很多舞团的传统。演出前,演员们通常会在后台有一个集体的仪式感:一起喊出一句口号Toi toi toi。这是一个源自德语的惯用表达,主要用于祝愿好运或成功,类似“加油加油加油”的意思。而如果当晚是你第一次出演某一个重要角色时,大家会在演出前送上一份巧克力,纪念你作为舞者,又解锁了一个新角色。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斯图加特和很多德国的其他城市不同,可能也是克兰科的原因,整座城市都有着非常浓厚的芭蕾氛围。在当地的剧院,芭蕾是地位最高的艺术品类。夏天的时候,公园里的大屏经常会免费直播剧院里的演出剧目。你当然可以买票进入剧场感受更近距离的艺术现场,但即便没有票,市民们依然有机会随时欣赏芭蕾艺术。当地人对这项艺术的热爱以及芭蕾艺术的整体普及度可见一斑。

后来回国之后,2016年我曾经在上海大剧院看过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演出。说来也很神奇,当年我在团的时候,时常因为忙于排练和演出,反而很少有机会坐在台下看自己舞团的现场。倒是离开舞团多年之后,才有机会以观众的身份,看着昔日的同事们在台上起舞。好像有肌肉记忆一样,音乐一响,还是能记起当年自己排练的很多细节。

在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时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怎样去处理舞台上的一切。除了认真、注重细节之外,它也教会了我如何以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作品。因为在演员的生涯当中,会有你跳得特别“带劲”的作品,也有演绎起来有些“别扭”的作品。但即便面对“别扭”的作品时,也可以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表演经历,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标签: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乐 斯图加特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 克兰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