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后台,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的演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热身、化妆,为当晚的演出做准备。当中国古典文学的深邃意蕴邂逅欧洲古典舞蹈的优雅质感,一场跨界的盛宴,呈现在观众面前。
10月16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四艺节)在川渝两地举行。芭蕾舞剧《红楼梦》等文华奖参评剧目接连登台,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艺术盛宴。其中,话剧《生命册》《北上》《俗世奇人》《谁在敲门》、歌剧《尘埃落定》、民族舞剧《红楼梦》等剧目座无虚席。
这些广受好评的剧目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创作者们如何实现文学内核与舞台艺术的完美融合?观众为何对这些改编作品青睐有加?连日来,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深挖内核
文学基因的舞台转化
纵观十四艺节上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剧目,其原著或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权威奖项获奖作品,或是历经时光沉淀的传世名著。这些作品情节跌宕、人物鲜活,自带强烈的矛盾冲突,具备戏剧所需要的核心要素。
要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精品剧目,需要对文学内核进行深度挖掘与重构。陕西人民剧院在编创话剧《生命册》之前,已成功推出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多部话剧作品。《生命册》出品人、导演李宣坦言,文学阅读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舞台剧要做到让上千名观众同时认可经典人物形象改编,难度远超普通原创剧目。
为此,主创团队前后花了5年时间进行改编,通过时空交错的舞台叙事,将原著中对命运、欲望与坚守的思考浓缩于舞台之上。正如李宣所说,改编不是复刻,而是提炼出最能触动当代观众的精神内核,用舞台语言讲好文学里的中国故事。
重庆歌剧院原创歌剧《尘埃落定》的改编更展现了文学与音乐的完美契合。主创团队采取时空集中、人物集中、情节集中、主题集中的方式,让原著中对文明进程与人性本质的思考更加突出。深入挖掘原著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将藏族音乐与歌剧结合,用高亢的咏叹调表现人物的情感爆发,用细腻的重唱勾勒复杂的人物关系。
“演出中,藏式建筑风格的舞美、华丽的民族服饰与悠扬的旋律相得益彰,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质感,又发挥了歌剧‘以声传情’的独特优势,感觉自己在视听享受中又一次看懂文学经典。”观众陈可馨的评价,道出了不少观众的心声。
精准破圈
贴合时代需求的改编之道
一部改编作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关键还在于改编是否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十四艺节上的改编剧目能收获满堂喝彩,正是因为它们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实现了与观众的有效对话。
《谁在敲门》原著小说68万字,塑造了100多个人物,“小说非常鲜活,展现了川东农村许氏家族几代人的命运,被称为‘乡村红楼梦’。”编剧喻荣军坦言,在改编中,团队选取了许家大家长许成祥老病死生和儿女聚散的过程构建出四幕戏。“改编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谁在敲门?我们是敲门的人,也是被敲门的人,奔涌的时代同样在撞击我们的大门,因此在剧中也使用了许多门的意象,院坝的木门、城镇里的防盗门、监狱冰冷的门,门内门外是什么,给了当代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经典IP的创新表达,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话剧《俗世奇人》改编自冯骥才的同名短篇小说集,书中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主创团队没有局限于原著的短篇结构,而是通过演员刘敏涛饰演的关二姐,串联起多个故事,同时,融入幽默诙谐的台词与夸张的舞台动作,让原本的民间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而对于《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改编则在忠实原著与当代解读之间寻找平衡。无论是民族舞剧还是芭蕾舞剧,都保留了原著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情节与核心人物,满足了观众对经典的情感期待。同时,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与艺术理念的融入,让故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
“从舞蹈、服饰、布景到音乐,民族舞剧《红楼梦》有巧思有留白,能够激发我去重新研读、理解原著中的那些隐喻。”观众李心彤表示,这也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穷的生命力。
长效赋能
文学改编助力舞台艺术发展
文学与舞台艺术的深度融合,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优质的艺术作品,更对舞台艺术的长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激发文艺创作活力、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路径。
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表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舞台创作的富矿,它们自带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泛的读者基础,改编这类作品,既能保证作品的质量,又能降低市场接受门槛,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同时,舞台改编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10月15日,在话剧《北上》的演出现场,不少观众表示,看完演出后产生了阅读原著的强烈欲望。这种舞台带火原著的现象,实现了文学与舞台艺术的双向赋能,让优秀文学作品突破圈层,触达更多受众。
文学改编还能助力舞台艺术创作水平提升。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不断探索文学叙事与舞台叙事的差异,尝试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是对舞台艺术创作水平的锤炼。例如,话剧《生命册》对时空叙事的创新运用、歌剧《尘埃落定》对民族音乐与歌剧形式的融合,都为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不同艺术门类对同一文学IP的改编,也促进了艺术门类间的交流与借鉴,推动舞台艺术向多元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如《红楼梦》被改编成了越剧《我的大观园》、民族舞剧《红楼梦》、芭蕾舞剧《红楼梦》等。
另一方面,尽管文学改编成果丰硕,但戏剧创作对于优秀原创剧本的渴求依旧迫切。在受邀参加“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之青年戏剧种子计划首期活动时,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就向青年戏剧工作者发出盛情邀约:“(只要)你有好剧本,请来找我;我给你排,我给你演!”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会有更多扎根时代、贴近人心的好剧本、好作品出现,为舞台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