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非遗太原68丨西华门舞狮:青鬃腾跃承古韵

发布时间:2025-10-23 10:45:07  浏览量:5

西华门舞狮在龙潭公园表演,着黄色T恤的为岳成云

秋高气爽,正是练功的好日子。小店区刘家堡村西华门舞狮传习基地大门外,锣鼓震天响。一只气势雄浑的“北方狮子”正随着鼓点腾挪跳跃,突然一个翻身,狮头猛地一甩,金色瞳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注意步法!前三后五,左七右三!”西华门舞狮第四代传承人岳成云在场边高声指导,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

在太原老城流传的民谣中,“西华门的狮子下崽子”是一代代人温暖的春节记忆。这项起源于清末的民间艺术,以独特的绿狮造型和“母狮下崽”的绝活,成为北方舞狮中独树一帜的存在。2009年,西华门舞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百年技艺终得传承。

匠心与信仰

10月14日,《国风超有戏·寻风季》国风音乐会在央视舞台唱响“国潮”新声。熟悉的《说唱脸谱》旋律伴随着西华门舞狮登台亮相。这一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又一次在全国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看着西华门舞狮有今天的成就,这一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逾古稀的康保堂欣慰地笑了。他向记者讲述起创始人的故事和非遗的传承。

清末民初,居住在我市西华门街的民间艺人裱糊匠张壁,凭借独特的手艺开创了西华门舞狮这项技艺。“纸要泡上三天三夜,打成浆后加矾水,一拍一拍地塑形。”康保堂模仿着师爷制作狮头的动作,“光是晾晒就要看天吃饭,太干了会裂,太湿了会霉。”最特别的是,当初的西华门舞狮通体翠绿,与常见的红黄狮迥然不同。

关于绿色的由来,康保堂道出渊源:“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青狮。”他拿出历史照片,认真地讲述着。“你仔细看,”他指着狮头上金色的纹路,“这额头的旋涡纹,象征智慧;这13个钢铃,就是文殊手串化的,镇狮祈福。同时,绿与禄谐音,取其好的兆头。”

舞狮表演大致分有10个场景,即:跑场子、拜四方、抖毛咬尾、直立走、横打滚、登天台(上桌子)、滚绣球、过天桥(过长板凳)、母狮下崽和谢幕。而最令人称奇的“母狮下崽”,则诞生于一段温情往事。上世纪30年代,张壁看到狮子会里光棍汉居多,便在表演中加入了生命传承的寓意。“我师父张吉祥是张壁的儿子,当年他就跟着父亲参加表演。当时他不满10岁,就扮演小狮子,要从母狮后腿间钻出来,还要学着幼狮颤巍巍地站立。”康保堂比画着动作,“母狮要先用头轻蹭小狮子,再慢慢舔毛,最后小狮子才能试着吃奶。这一连串动作,要做得自然,做得动人。”

1941年春节西华门狮子会留影

挖掘与保护

“那时候啊,狮子一出街,整条钟楼街的二楼窗户全打开了!”康保堂回忆着师辈描述的盛况,“商家把红包挂在三楼的檐角,舞狮的要一层层攀上去。最精彩的是‘狮子望月’,狮头要在檐角上连续三晃,底下观众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康保堂听师父说,采青不光是取红包,更是在讲故事。地上摆着“八卦阵”,狮子要破阵;遇到“毒蛇拦路”,要跳跃翻腾;见到“仙桃”,要表现出欢喜。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着吉祥的寓意。

然而,这场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盛景,在上世纪60年代戛然而止。

转机出现在2008年。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抢救行动,找到了古稀之年的张吉祥和郑福。从西华门舞狮创始人张壁开始算起,年过古稀的张吉祥和郑福属第二代传承人,他俩过去都是小狮子的扮演者。“两位老师傅的手已经颤抖得做不了狮头了,但教起动作来仍丝毫不含糊。”康保堂回忆道:“郑师傅说,‘狮子看三点:眼神、步伐、气势。眼神要活,步伐要稳,气势要足。’”康保堂于2008年拜张吉祥和郑福为师,学习整套舞狮演技及道具制作工艺,成为西华门舞狮的第三代传承人。

2008年,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拜访张吉祥(左二),最右边为康保堂

传承与推广

2009年,岳成云拜康保堂为师,成为西华门舞狮第四代传承人。目前,他也是这一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因早年有武校学习经历,武术功底好,他很快就进入了舞狮的学习序列。让康保堂记忆深刻的是2010年,重新编排后的西华门舞狮在晋祠庙会上亮相,表演大获成功,现场掌声雷动。那场表演,岳成云担任引狮员。至此,太原西华门舞狮终于重新回到了舞台。

在政府的支持下,西华门舞狮先后入驻杏花岭区文旅小镇小窑头村、小店区刘家堡村,建立了西华门舞狮传习基地,培训学员100余人,每年参加全国性舞狮比赛,参加春节、元宵节社火巡演。

“起!转!落!”训练场上,28岁的郭普意正在练习“滚绣球”。他是岳成云的徒弟,现在是舞狮队的主力。小郭抹了把汗说道,“岳师父说,狮球合一,人就是狮子,狮子就是人。”西华门舞狮建立传习基地,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然而挑战依然严峻。

“现在最大的难题是留不住人。”岳成云叹了口气,很多孩子学了基础就去找其他工作了。”经费是另一个难题。“一套狮具制作时间要两个月,成本近万元。外出表演的交通食宿都是开销。”岳成云翻看着账本,“去年我们接了20场商演,只能勉强维持运转。”

创新之路同样艰难。“我们不断学习百家之长,既有南狮表演,又有北狮传承,用不同的表演形式适应市场。”岳成云说。

尽管如此,希望仍在延续。传习基地还在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太原学院推广非遗,开设了舞狮体验课。“看到孩子们摸着狮头时发亮的眼睛,我就知道,这门艺术未来会大放光彩。”岳成云高兴地说。(记者 李杰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西华门舞狮,源自清末太原,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独到之处在于全狮皆绿,象征“福禄”吉祥,承文殊坐骑青狮之渊源,更以“母狮下崽”绝技闻名,生动展现母子情深,堪称北狮一绝。

标签: 太原 古韵 西华门 张吉祥 张壁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