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风暴》的舞台上一举夺冠,到如今身兼舞者、编导、深圳当代舞团创始人等多重身份,胡沈员的艺术轨迹始终与突破和探索相伴。2020年,他带着对舞蹈的热爱与希冀扎根深圳,5年来,他不仅组建起一支精干而多能的艺术团队,更在这片土地上创作出舞剧《敦煌归来》等多部作品。在完成了今年11城21场全国巡演之后,这部深圳原创精品舞剧《敦煌归来》于10月22日、23日回到它的诞生之地——深圳光明,作为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重点原创舞剧回馈深圳舞迷。日前,胡沈员在自己位于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的工作室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畅谈身份转型、作品创作与舞团发展的故事,也分享了他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深圳为艺术提供有形与无形空间
采访当天,正值《敦煌归来》深圳演前最繁忙的舞台合成阶段。临近午休,胡沈员在约定的时间出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和单做舞者时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只需要专注跳舞,现在跳完舞还有一大堆事要决策,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他说。谈及身份叠加带来的改变,胡沈员坦言忙碌却充实,“但这些陌生领域也藏着机遇,比如管理、制作、沟通,只要愿意学,就能对这个行业有更宽的认知。被‘逼’到这一步,就不得不做好,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著名青年舞蹈家、深圳当代舞团创始人胡沈员接受本报专访。
2019年,胡沈员在知名舞蹈综艺《舞蹈风暴》中一举夺冠,令他收获了超乎以往的关注度,影响力开始“破圈”。一年后,胡沈员并未选择名利之路,而是来到深圳发展。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5年后会在这里拥有一支由他引领的当代舞团。
2023年,胡沈员将工作室落在深圳光明,创建深圳当代舞团。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深圳独特的文化生态。“光明愿意把场馆空间与年轻艺术家合作,让空间成为创作和生产的场域,这是深圳很不一样的地方。”相比更加饱和的业态,深圳为艺术提供的有形与无形的空间,更令胡沈员感到“开垦”的兴奋。“正因为没有既定模式,我们才能从0开始探索、创造,虽然挑战多,但成长速度也更快。”
如今回头看,深圳给予的支撑让他感到踏实。“文化艺术基金的资金扶持、场馆提供的场地支持,这两重保障就像港湾,让我们能安心做艺术创作。”胡沈员感慨,正是这份后盾,让他和团队得以在艺术探索的路上少了许多后顾之忧,“从一个人落地,到有团队、有作品,深圳见证了我们的每一步成长。”胡沈员说。
舞台作品带给观众不一样视角
此次,胡沈员携舞剧《敦煌归来》归来。他说:“这部作品从首演至今,可以说百分百迭代了。我们在巡演中一直在优化更新,音乐结构、叙事逻辑、舞美灯光、舞段编排全方面调整。” 胡沈员解释,这样的打磨既源于观众反馈,也来自创作思路的深化,“我们会采集观众数据、网络上的粉丝声音,发现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希望将相对陌生的历史故事,转化为当代观众能接受的表达——比如,前期的‘敦煌’可能会更偏抽象,现在我们会将抽象与写意做结合。”
在《敦煌归来》的创作中,胡沈员提出“无敦煌但处处是敦煌” 的理念,用极简舞美重构壁画,以舞蹈讲述归唐故事。“很多观众期待看到飞天、敦煌色彩,但我们聚焦的是公元 851 年,高进达带领信使团将敦煌消息带回唐朝的历史,核心是‘归来’与‘统一’。”创作过程中,“孤寂感”成了他在采风与创作中最深刻的体悟,“大漠戈壁的辽阔与无助,让这种孤寂贯穿作品,也让‘归唐’的信念更有力量。”胡沈员并不追求“就事论事”的叙事,“舞台是虚化和写意的,哪怕观众不是很了解这一段历史,也能从中看到自己心中的故事,哪怕是错位的、偏差的,或者是主观的,舞台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角。”
以舞为笔,编织热爱与信念的可能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由胡沈员创立并担任艺术总监的深圳当代舞团如今已成立2年,是一家专注于现当代舞蹈探索的民营艺术团体。“国有平台+民营机制”的模式,为舞团的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带来了独特优势。“民营机制让我们在选题和作品创作中保有很高的自由度;国有平台则能提供演出场次和宣传支持,还有专项文化资金可申请。” 胡沈员认为,这种全新尝试,“给了艺术创作者更大空间。”
如今的深圳当代舞团,有12名全职演员,加上行政宣发团队不到20人,胡沈员形容这是一支“轻便且有活力”的队伍。而通过作品的演绎和面向公众开放演出的舞团年度考核暨演员原创小作品展示,也让舞团的舞者们获得了“六边形战士”的美誉。
谈及舞团未来,胡沈员不愿将其简单定义为“爆款孵化器”或“当代舞蹈探索者”,“两者必须兼具,光探索不做作品不行,光有作品不探索也不行。”在大型舞台作品之外,他鼓励舞者们自主创作,“我们每年会举办面向公众的业务考核演出,所有作品都由演员自编自跳,每个人都要拥有二次创作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编导的安排。”
在深圳几年间,许多瞬间让胡沈员确信“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市、区对文艺发展的专项扶持,深圳舞蹈月等舞蹈主题文化活动,都让他看到这座城市对艺术的包容与支持。“这是一座青春之城,所以它也给了年轻人无限的空间。”在采访中,他向广大青年艺术工作者传达出这样的心声:把目光投向深圳吧,在这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方向。未来,他和深圳当代舞团还将继续在这片沃土上深耕,以舞为笔,编织更多关于热爱与信念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