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2日,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上海民族乐团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连演两场,参演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更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终选剧目亮相。
开演前,《海上生民乐》宣传片、巨幅展板、灯箱与山城璀璨夜景交相辉映。进入观众大厅,十位主要演奏家的形象照依次陈列于中心位置,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剧场内,融合创新的表达让千年国乐“潮”起来,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共同沉浸于这场盛宴中。
一位观众说:“今天的演出,用重庆话说就是:太巴适了!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绎刷新了我们对民乐的认知!”
一位观众在《海上生民乐》展板前摆pose
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国风幻境
本次《海上生民乐》参评的是“文华奖”为鼓励创新而首次设立的“具有创新性、跨界融合特点的其他舞台艺术作品”单元。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该剧艺术总监罗小慈说:“创作之初,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台‘不一样’的国乐现场。它不只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场综合立体的艺术体验,它应当是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焕发着当代的朝气。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世界听见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深邃又开放的中国。”
这一理念自2021年于上海音乐厅驻场首演以来便一以贯之。作品大胆挖掘传统国乐的当代语汇,与戏曲、舞蹈及世界音乐、当代音乐对话,并借助舞美、灯光、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将视听语境深度融合。
在历经142场演出的磨砺中,其艺术与科技的跨界探索不断深化。为完美适配重庆国泰艺术中心的声学环境与舞台结构,创作团队对本次演出进行了全面升级,旨在为山城观众呈现一个“可听、可看、可沉浸的国风幻境”。
升级不仅体现在音乐编排的微调,更延伸至服装造型、多媒体视觉与灯光舞美的整体视觉体系。服装色彩根据新的舞台环境进行了优化,多媒体与灯光的色彩处理也与之协同配合。
燃动全场,民乐破圈引发共鸣
演出现场,《汲古》的骨笛声响起,剧场内瞬间归于宁静。《水行》《火舞》《墨戏》《山水》《离歌》《穿越》将观众带入不同的意境。《蜂飞》的炫技惊艳四座,精彩的互动引得观众席阵阵掌声。 终曲《丝路》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图景,为这场音乐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演出结束后,一位当地观众分享了自己对《海上生民乐》的喜爱:“这是我们第二次看《海上生民乐》了,我去上海看的时候正好是第100场,印象非常深刻。每一次看都很感动,它以这样的形式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来了解民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各类主题文创产品成热销品
另一位观众说:“这场演出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震撼。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我的情绪复杂而深刻:有时让我眼眶湿润,有时又从心底涌上纯粹的愉悦,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直击心灵。真心觉得我们的国乐在进步,它既守住了传统的美好,又加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元素。”
大厅一隅的文创展区也吸引了不少观众。从《海上生民乐》定制帆布包,到手账本、保温杯、团扇、丝巾等各类主题文创产品更是成了热销品。这些满载巧思的文创,不仅延续了音乐会“多元创新”的艺术气质,更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将传统美学带入日常生活,让艺术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场景。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