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铁路线规划不合理,一直是大家讨论的话题,尤其是S1线的一种普遍看法。很多人吐槽的核心,其实不在于“S1线能不能建成”,而在于 “为什么在更迫切的线网建成之前,先建了这样一条看起来有点‘绕’和‘远’的线路?”
为什么S1线会被“吐槽”,以及它最终能建成并即将通车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S1线被无数人吐槽?吐槽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贵阳最早的1号线连接了观山湖区和老城区,2号线形成了南北向骨架,但老城区与花溪区等地的连接仍然薄弱,拥堵严重。
很多人认为,应该优先建设贯穿核心城区、缓解现有交通压力的线路(比如传说中的4号线、S3线等),而不是先建一条通往当时还比较“偏远”的贵安新区的线路。
在很多人看来,S1线服务的是“未来”的贵安新区,而非“当下”最急需地铁的市民。感觉是牺牲了主城区的便利去支援新区发展。
二是S1号线从贵安新区出发,并不是一条直线连接到主城核心,而是先北上到金竹,再向东拐入小河经开区,最后才连接到老城区的火车站。这个“L”形的走向,对于起点和终点都在主线上的乘客来说,感觉不够直接和高效。
三是贵安新区目前尚处于大规模开发阶段,人口和产业导入需要时间。很多人担心S1线建成初期会成为“运椅子”的线路,现在开通后也是确实如此,客流不足,稀松的几个人。
那么,为什么“S1居然能建成”?
尽管吐槽声很多,但S1线能从规划图纸变为现实,并通车,其实还是离不开西部省会城市,强省会战略思路,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贵州省和贵阳市将 “强省会” 作为最高战略之一,而 贵安新区 是“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战场和未来经济增长极。要发展贵安新区,第一步就是解决它与主城区的交通壁垒。
而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标。S1线的建设,是在向市场、企业和人才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表示贵阳与贵安是一体的。
有人觉得地铁是百年工程,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不能等到贵安新区人满为患、交通瘫痪时再去修地铁,那样成本更高、阻力更大。现在就修建并开通,是为未来的城市规模提前布局。
其实主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容易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这为S1线的顺利建设提供了保障。
但事实是,贵安新区发展多年,变化不大,其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口问题,目前贵阳常住人口也就660多万,毕竟观白一体化,白云都没有称为下一个观山湖区,怎么会轮到更远的贵安新区?
当然,简单来说,对普通市民而言,评判地铁线路的标准可能是 “当下是否最方便我” ;而对于城市决策者而言,标准则是 “未来如何更好地塑造这座城市”。
当然,市民的吐槽也并非没有道理,这反映了大家对完善主城区线网的迫切渴望。毕竟贵阳地铁S1号线的建设,应该是贵阳地铁的“最后一舞”,后面再想建设要不就是条件不允许,要不就是资金问题。很难再有修建地铁的机会!
注:发表的文章只是个人意见,观点可能有点出入,只作参考思路,相关资料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相关解读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