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北京,芭蕾舞教师,身材纤细,动作优雅。她站在诊室门口时,眼神是空的。她一句话让我很难忘:“其实身体早就有些不对劲,只是我没当回事。”她确诊了艾滋病,感染途径是异性性行为。
听到这个消息时,她哭了,我的心也沉了。不是因为她的职业,不是因为她的年纪,而是因为她的故事太普通,普通到像极了很多人——年轻、自律、有文化,看起来“怎么可能”被感染。
艾滋病不是遥远的事,也不是某类人的专属标签。它离我们,比你想的近得多。
她的第一个“异常”,是三个月前的反复发烧。那种低烧,37.5℃左右,不高,但缠绵不断。她以为是练舞太累,休息几天就好了。后来肠胃也开始闹腾,吃啥拉啥,一天三趟厕所。她以为是肠胃炎,喝点益生菌扛过就行。
其实这些,都是急性HIV感染期的典型表现。病毒刚进体内,免疫系统拼命反击,像一场隐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硝烟”,就是低热、乏力、腹泻和咽喉痛这些小毛病。
但问题是,它们太普通了,普通到谁都不会往“艾滋病”上想。
她第二个“异常”,出现在月经周期。原本稳定的28天,忽然推迟到35天、40天,量也变少了。检查激素水平,医生说没问题。她甚至怀疑是不是练舞影响内分泌,没当回事。
HIV感染后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月经失调。这个轴,就像身体里的“指挥部”,一旦被病毒干扰,女性激素分泌就会紊乱。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的“信号”一定是瘦成皮包骨、长满疱疹,实际上那些是晚期的事。早期的艾滋病,最擅长“伪装”成日常小病。
她第三个“异常”,是睡眠。入睡困难,半夜容易醒,醒了心慌,像有鬼压床。她找过心理医生,被诊断为轻度焦虑。
谁能想到,这其实是HIV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之一。病毒进入脑组织后,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波动与睡眠障碍。
她的检查结果显示,CD4细胞数量降到了280,而正常人一般在500以上。CD4是免疫系统里的“指挥官”,病毒越活跃,它们被杀得越多。
CD4一旦低于200,就容易感染机会性感染,像肺孢子虫肺炎、带状疱疹、卡波西肉瘤这些平时不常见的病。
她最痛苦的一句话是:“我一直以为他很干净。”她指的是前男友,一个健身房教练,外表阳光,朋友圈干净利落。她从未想过和他发生关系会带来这样的后果。
这也是我们诊室里最常听到的误会之一:看起来健康的人就不会有病毒。错。HIV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甚至几年内,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症状,也完全看不出来。
女性在异性性行为中感染HIV的风险,比男性高出8倍左右。这是因为女性在性行为中暴露的黏膜面积更大,且病毒在精液中的浓度远高于阴道分泌物。可以理解成,一个是被水泼,一个是泡在水里,风险差别巨大。
她没用套。她说两人是情侣,信任彼此,觉得“没必要”。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的盲区之一:把避孕当成安全防护的全部,却忽略了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安全套,是目前预防性传播HIV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正确使用可降低90%以上感染风险。但前提是“正确使用”,而不是“偶尔用”或“开始时戴,后来摘”。
她后来告诉我,她身边有好几个姐妹也有过“无保护性行为”,但没人愿意去查HIV。“听起来太严重了,会不会被拉进系统?会不会被歧视?”
这是另一个沉默的误区。其实国家对艾滋病检测是匿名、免费、保密的。在大型三甲医院、疾控中心、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可以做,甚至一些药店也能领到自测包,滴血、等几分钟,就能知道初筛结果。
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越能正常生活。现在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以把病毒压到几乎检测不到的水平。病毒载量越低,传染性越小,身体损伤也越小。
研究显示,坚持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可以活到70岁以上,甚至和普通人没太大差别。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感染了。
她哭着问:“我还能跳舞吗?”我点头:“你可以跳到老。”只要及时治疗,控制住病毒,不影响运动、不影响生育、不影响恋爱。HIV不是绝症,它只是慢性病。
但你得看见它,得面对它,得在那些“身体小信号”出现时,不嘲笑自己敏感,不忽略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疲倦、失眠、发热、月经乱。
我们太容易把症状归咎于压力、熬夜、情绪、工作。但身体不会骗你,它一旦出问题,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敲门”。
别装作听不见。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近三年15-35岁人群的HIV新发感染率持续攀升,尤其是城市白领与大学生群体。女性感染者比例逐年上升,异性传播已超过80%。
这不是“某类人”的事了,而是“我们”的事。
她后来加了我微信,有天发了一句:“我现在每天吃药,像吃维生素。我也开始学会照顾自己了,以前真是太大意了。”她给我发了张照片,是她在练舞,背影挺拔,脚尖绷得很美。
她没被病打倒,她只是学会了更早地爱自己。
我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可以不恐艾,但不能无知。你可以不自责,但不能放任。你可以不完美,但你必须主动。
身体不会撒谎,病毒不会等你。有些病,真的不是“等一等就好”,而是“等一等,就晚了”。
参考文献:
[1]王福生.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新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39(3):145-15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艾滋病疫情报告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5):607-610.
[3]赵彤,李春霞.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感染途径及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11):81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