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珊
听障学生在无声的世界中完成舞蹈表演;“袖珍人”17年“磨一剑”,皮影戏惊艳观众;视障青年指尖在琴键上跃走,经典旋律扣人心弦……8月18日至2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北京代表队参演的6个节目被评为一等类,其中,3个被评为特等类,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首都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诠释了生命的力量。
“残疾人也渴望有展示的舞台”
“舞台是什么颜色?如果能看一眼,我这辈子都值了。”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演职人员合影现场,一位参与演出的视障大学生听说舞台上铺满了色彩斑斓的显示屏,不由得问身旁的老师。
2023年,在一次新生入学培训中,北京联合大学残疾人大学生艺术团执行团长蒋胜楠听到这个故事,深受触动,“残疾人也渴望拥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蒋胜楠开始构思用一个作品来回答这个提问。不久,舞蹈作品《舞台的颜色》编创完成,并被搬上了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获评特等类节目。舞台是什么颜色?这个作品给出了答案。
这部感人至深的群舞作品讲述了一位盲人音乐学生在演出后对看见舞台颜色的深切向往。通过学生的回忆,展现了她在梦想指引和老师帮助下走出迷茫、追寻心中色彩的心路历程,“我想我知道舞台的颜色了,爱和坚持就是最美的颜色。”
整个表演五分半钟,却是北京联合大学听障学生们一年多训练成果的体现。蒋胜楠介绍,此次参加汇演的16位演员,除2名手语指挥演员外,其余14人全部是听障学生,而且都不是舞蹈专业学生。
表演结束后,不少观众产生了共鸣。“这些残疾学生演出了我们也会碰到的困惑和挣扎。”这正是蒋胜楠想要达到的效果,“我想让每个人在这部作品中找到那个有热爱、有坚持的自己,进而对残障群体产生共情,而不光是同情。”
热爱加坚持,奏响生命强音
残疾人的舞台展示,看不出与健全人有什么区别。这背后,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2025届优秀毕业学生付强双眼仅有一点光感,他的钢琴独奏《弄臣》,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情感诠释,将经典歌剧旋律重构于琴键之上,被评为特等类。
“付强此次演奏的是其根据威尔第歌剧《弄臣》改编的钢琴曲,这首曲子并非简单移植歌剧旋律,而是以歌剧中经典唱段为素材,融入炫技性的快速音阶、华丽琶音与厚重和弦,既保留了原作中‘弄臣’这一角色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张力,又以钢琴的磅礴气势放大了戏剧冲突,是一场技巧与情感的双重考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主任张爱民告诉记者,为诠释好这首曲子,付强每天待在琴房十余个小时,一次次反复打磨。他用优美的琴声证明:热爱加坚持,终能奏响生命强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次汇演中,京西皮影戏《大运河传奇》也被评为特等类节目。戏中的9名演员均为身高约130厘米的“袖珍人”。观众不知道的是,这些“袖珍人”克服身体局限,苦练非遗技艺,已经坚守皮影艺术17年。
团队带头人、“京西皮影戏”传承人王熙介绍,“袖珍人”因为脑垂体发育异常,身材相对矮小,由于自卑心理和生活环境相对闭塞,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也不能胜任体力工作。但在皮影剧团,“袖珍人”演员每天研究皮影艺术——雕刻、排戏、练唱、打击乐,过得充实而快乐。
由于此次代表戏曲组参赛,节目中加入老北京皮影戏特有的正音腔、三赶七等唱腔形式。王熙特意请来皮影老艺人,每天早上带着团队人员练习一小时唱腔。“这次不仅是一次表演,更是这些‘袖珍人’用双手成就的梦想。”王熙说。
从小舞台走上大舞台
与健全人一样,残疾人也希望能登上舞台展示自己。
北京市残联文体中心副主任杨明介绍,北京每两年举行一次社区(村)残疾人艺术汇演,为残疾人展示才艺搭台;鼓励文艺创作者编排一批反映残疾人自强自立奋斗历程且具有首都特点、地方特色、时代印记的音乐、舞蹈、戏剧等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全市性的残疾人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同步开展,广泛动员残疾人积极参与读书、朗诵、合唱、非遗等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助力他们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越来越多热爱艺术的残疾人走出家门、站上舞台,证明自己。
今年,四年一届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是全国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来自本市的残疾人从小舞台走上大舞台。在选送的16个节目中,有6个节目被评为一等类节目,其中3个节目被评为特等类节目,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有舞台,便有了更大的梦想。”杨明说,本市将继续提供条件,支持残疾人追求艺术梦想、展现生命精彩;搭建残健融合的舞台,让丰富多彩的活动辉映助残精神,传递出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