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距离全国“群星奖”舞蹈类终评仅剩七天。镇海大剧院的舞台上,汗水的气息混合着旧木料的味道,10名舞者正进行着全流程联排,他们手中的“乐器”——由桶装水、旧木板和废弃铁罐改造而成,在灯光下泛着质朴的光泽。
编导谢培亮站在场地边缘,目光紧盯着每一个队形变换。“停!”他突然抬手,快步走到演员中间,“这里的情绪转换还不够自然,从孤独到相聚,需要更细腻的过渡。”
这是《弦歌晚乐》冲刺全国“群星奖”的最后一个阶段。
从废旧物品到“舞台C位”
群舞《弦歌晚乐》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镇海区文化馆一次日常的基层采风。在走访中,区文化馆的干部们注意到周德成老人,这位“社区明星”用废旧材料制作乐器,并将邻里老人凝聚起来。这个鲜活而独特的原型,迅速被确定为重要的创作题材。
为了将这个接地气的故事打磨成艺术精品,区文化馆携手九龙湖镇文化站,特别邀请了浙江省文化馆的副研究馆员谢培亮加入,共同组建主创团队。一个源自基层的动人故事,自此注入了更专业的编创理念,踏上了从本土舞台走向全国赛场的艺术旅程。
“第一次看到周老先生的工作间,我很震撼。”谢培亮回忆,“一个旧洗脚桶能变成琴,电饭煲内胆配上弦就是二胡。更打动我的是,这些乐器把社区里的老年人聚在了一起。”
将这一题材搬上舞台并非易事。如何让废弃物在舞蹈中“发声”,如何表现老年人从孤独到相聚的情感转变,创作团队反复推敲。“我们不仅要展现环保理念,更要呈现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谢培亮说。
最终确定的舞蹈语汇中,融入了老年人特有的体态特征。演员们需要长时间保持微驼的背、微曲的膝,用身体讲述故事。
假期无休的“深夜练功房”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当大多数人享受团圆时光时,排练厅的灯光每天都亮到深夜。
“八天假期,我们全员无休。”领舞李锦中说。为了兼顾工作和排练,他每天从慈溪开车一小时赶到镇海,“有时候排练结束已是深夜,开车回家时腿都在发抖。”
台前的光鲜,离不开幕后的支撑。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肖静是团队公认的“大管家”。每天,她最早到排练厅,搬来充足的饮用水;排练中,她举着相机捕捉每一个需要打磨的细节;结束后,她常常陪着肌肉劳损、满身膏药味的演员们去中医理疗。镜头里,她记录下地板上铺着的瑜伽垫,角落里备满膏药和喷雾的大药箱,还有那些累极了便席地而眠的年轻身影。
“女演员们尤其辛苦。”演员顾依玲说,“谢老师对男女生的动作标准要求一致,我们需要付出更多体力。”对这群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的舞者来说,演绎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是更大的挑战。
“我们一开始只是模仿外在的形态。”李锦中说,“后来我们反复观看周老先生和他的乐友们排练的影像,观察他们相聚时的笑容和独处时的神态,才慢慢触摸到那种内在的情绪。”
在不断的排练中,演员们与那些脆弱的自制道具建立了特殊感情。“动作大一点道具就可能损坏。”顾依玲说,“现在团里人人都能当道具维修工了。”
这个团队不仅在艺术上成长,在生活中也结下情谊。李锦中在排练过程中与一位女演员相知相恋,成为团里的一段佳话。
向着最高荣誉冲刺
全国“群星奖”作为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代表着群众文艺创作的国家级水准。本届比赛全国共有近千个作品参赛,经过层层选拔,仅三十余个作品进入舞蹈类终评。
“能够走到这一步,已经创造了镇海的历史。”区文化馆副馆长孙欣说。她全程跟进这个项目,见证了作品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从去年初挖掘选题、邀请专家,到现在冲刺全国决赛,这一年多来,作品已经修改了十几稿。”
在孙欣看来,《弦歌晚乐》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表现,更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紧扣空巢老人群体,生动诠释‘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主题,这与时代关切高度契合。”
图为谢培亮
谢培亮说,比起获奖,他更希望这个作品能引起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深度关注,“当观众看到舞台上这些自制的乐器发出温暖的声音,看到孤独的老人因为音乐而相聚,这种心灵的共鸣,比任何奖项都更珍贵。”
夜幕降临,排练还在继续。音乐再次响起,舞者们重新投入练习。他们手中的“乐器”发出独特的声音,不完美,却真挚动人。七天后,在重庆的舞台上,这群来自镇海的舞者,将用身体和情感,共同讲述一个关于温暖、陪伴与生命创造力的故事。
镇灵通客户端记者:余可歆、徐立栋 通讯员:肖静
编辑、一审:邵欣羽 二审:冯晓
三审:杨淑芸 终审: 钱跃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