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陷入“无趣”:不是年龄的错,是我们丢了“意念”
不是我们老了,而是我们丢了意念
当退休后的生活被“带孙子、跳广场舞”的惯性思维填满,当“都60多岁了,学这干嘛”的声音在心里反复响起,我们是否正在主动关闭人生的可能性?
弗洛伊德曾引用席勒1778年致友人信中的观点:“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心能够先保留所有的意念,而后才能批判。”这恰恰点破了许多人退休后陷入生活无趣的根源——不是年龄带走了活力,而是我们过早用“老了”的标签否定自己的意念,最终弄丢了生活的意义与创造力。
百岁人生里,60岁只是“中场休息”
60岁,生命从此更精彩
很多人将退休视为人生的“收尾阶段”,觉得从此只需安于吃吃喝喝的平淡。可如今“百岁人生”已成常态,60岁不过是人生旅程的三分之二,剩下的时光本可以成为最自由、最具创造力的阶段。
就像阿德勒在“目标感与优越感”理论中所说,人需要通过目标找到存在的价值,而意念正是目标的源头。当我们因为年龄否定“学新东西”的意念,拒绝“让人生更精彩”的想法,本质上是切断了目标的来源,自然会陷入“活着没劲儿”的困境。
别小看“微小意念”:它藏着晚年创造力的密码
微小意念是创造力的密码
我们总以为创造力是年轻人的专利,却忘了弗洛伊德强调的另一点:“单个意念可能暂时无意义、甚至可笑,但它衍生出的其他意念,或与多个意念组合后,往往能产生重要意义。”
60岁想学摄影,不必担心起步太晚;想写回忆录,不用纠结文笔好坏;哪怕只是尝试种一盆从未养过的花,也是在激活内心的意念。这些看似微小的想法,或许一开始显得“不切实际”,但只要不轻易否定,它们就可能串联成退休生活的新乐趣——有人通过学短视频记录晚年日常,成了社区里的“生活博主”;有人组队学习书法绘画,在笔墨间找到新的社交圈;还有人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把退休日子过成了“第二青春期”。
我的60+创作路:用“笨拙意念”,点亮更多人的心
我自己也便是在60岁以后,才试着迈出新媒体“创造”的第一步:在头条写文章、在抖音和视频号做作品,甚至尝试在小红书、快手上分享内容。我没有专业的技巧,只是想把前60年的思考——关于退休后的人生该如何度过、在变老的路上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我们该如何积极迎接老龄化——一点点梳理出来。
老韩编辑头条文章
我很清楚,自己的声音或许弱小,文字或许拙劣,语句可能不通顺,观点也难免狭隘,但我始终记得席勒的那句话:“重要的是先保留意念,再谈其他”。我希望自己的一些碎片化思考的梳理和分享,能触动更多人产生自己更丰富的意念,就像单个意念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那样,☸️让我们这一代人在“如何变老”这件事上,比上一代人走得更从容、更淡定、更有品质,不再对衰老感到害怕和焦虑;也希望能给那些想投身养老领域的资产方、资本方提个醒,帮他们少走些弯路、避开不必要的坑。这条路很艰难,但我走得很坚定,哪怕有人窃窃私语觉得可笑,我也无所顾忌——因为我知道,每一个不被轻易否定的意念,都是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精彩”的开始。
真正的衰老:从放弃“创造”开始
不要放弃追求
真正的衰老,从不是皱纹爬上脸庞,而是从我们主动放弃意念、停止创造开始的。当我们对“60岁学新东西”的念头嗤之以鼻,当我们用“都这把年纪了”否定所有可能性,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精神,逐渐失去将意念转化为生活热情的能力。
席勒口中“思想艺术家与普通做梦者的区别”,正在于对意念的容忍能力——退休后的我们,更该拥有这份容忍力,允许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允许自己在新领域笨拙地起步。
后半程的精彩:从“保留第一个意念”开始
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意念
人生从来不止于“吃吃喝喝”,也从不会因退休而停止生长。60岁的我们,有更充足的时间、更丰富的阅历,也更该有“再创造一次”的勇气。
别让“老了”的执念偷走你的意念,别让惯性思维困住你的人生。从今天起,试着保留那些“荒唐”的想法,去学一件想了很久的事,去做一件年轻时没机会做的事——你会发现,百岁人生的后半程,原来可以比前半程更精彩、更有创造力。
#等你老了,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