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人团圆,巧手制作寄深情。10月6日,会宁县博物馆将蝴蝶展与传统节日巧妙结合,精心策划了“蝶舞映花灯,寄语话中秋”主题社教活动,通过制作灯笼,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营造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
中秋佳节至,温情满心间。活动当天,会宁县博物馆社教活动室内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活动伊始,社教老师为孩子们生动讲述了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月饼的寓意,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互动问答中加深了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随后,手绘DIY灯笼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翩翩起舞的蝴蝶图案与中秋元素巧妙结合,用五彩画笔在灯笼上勾勒出明月、玉兔、星空等图案,让一盏盏独具匠心的中秋灯笼在手中诞生,不仅传递了节日的祝福,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学生 牛诗羽:以前中秋节只是吃月饼,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做灯笼,老师讲了蝴蝶的故事,我很开心!
学生 靳英:我是第一次做灯笼,上面我写了平安喜乐,画了蝴蝶,老师告诉我蝴蝶代表美好,月亮代表团圆,我觉得我做的灯笼充满了祝福。
家长们也纷纷加入,与孩子共同创作,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许多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远比单纯的游乐活动更有意义。
家长 汪苗苗:这类活动很有意义,也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孩子们制作灯笼时的喜悦心情,我们作为家长看到也特别开心,我希望博物馆多举办这类的文化活动。
家长 谢宁:这样的活动真的太有意义了,博物馆不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变成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生动课堂。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陪孩子做手工。今天不仅和孩子一起创作了属于我们的中秋灯笼,还在这个过程中给她讲了我们小时候过中秋的故事。我的孩子通过参加博物馆的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会宁县博物馆通过创新社会教育方式,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推动文物走出深闺,以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强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此次“蝶舞映花灯,寄语话中秋”活动也是该馆系列创意社教活动的一部分,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了手工制作的乐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会宁县博物馆讲解员 罗慧宁: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的场所,更应该是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平台。每逢传统节日,我们都会策划相应的社教活动,目的就是增加亲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通过‘蝶舞映花灯’这样新颖有趣的主题,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结合,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希望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