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半导体产业接连迎来两件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一是本土企业奕斯伟材料成功通过上市审核,计划在科创板募资49亿元,成为今年西安最大规模的IPO;二是前身为韦尔股份的豪威集团正式在西安高新区注册成立旗下公司华慧豪威(西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个“走出去”,一个“走进来”,在不同路径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事实——西安,正在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版图上的关键力量。
两家企业,折射西安芯片产业的“起势”
具体来看,豪威集团的落子西安并非偶然。
这家全球领先的CIS(图像传感器)设计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车载、安防、医疗等领域,市占率跻身全球前三,是少数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半导体公司之一。
此次在西安设立新公司,注册资本达1亿元,或将承担其图像传感器业务的研发及本地化职能,标志着其在西部的产能布局进一步深化,也体现出中国高端芯片设计环节正逐步摆脱对东部一线城市的路径依赖,向中西部延伸,构建东西联动的全国战略版图。
几乎同一时间,西安本土的奕斯伟材料也站上了产业聚光灯下。
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
作为国内12英寸硅片领域的头部企业,奕斯伟专注于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的研发与制造,广泛应用于逻辑芯片、图像传感器、功率器件等关键环节。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的硅片赛道,在国产替代的呼声中催生出一批本土企业,奕斯伟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力量。
招股书显示,公司12英寸硅片占全球硅片出货面积75%以上,截至2024年末,奕斯伟材料产能达71万片/月,月均出货52万片,全球市占率6%~7%,稳居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
尽管尚未实现盈利,奕斯伟的发展速度已相当亮眼。2022至2024年上半年,营收从10.55亿元增至21.21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5.9%,营收达到13.0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公司预计将在2027年实现整体盈利。
12英寸硅片实体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企业也是西安“城市风投”机制日益成熟的缩影。高新金控、西投控股等地方国资已向其八轮注资,为其研发和扩产提供坚实支撑,体现出西安在新兴产业扶持上“引导+孵化+陪跑”的政策路径。
当然,无论是豪威的进驻,还是奕斯伟的崛起,都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西安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角色正由制造重镇向综合能级高地跃升,具备了从设计、材料到资本、政策等多维度支撑的产业生态。
这一变化正成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向中西部迁移的重要支撑,也使西安在全国“芯地图”上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西安“芯”地图的成型逻辑
这些产业成绩并非偶然。在去地理集中化的大趋势下,西安正在构建一套具有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生态,从产业基础、人才供给到链条完备度和政策支持,展现出专属于自己的芯片叙事。
高新区已进驻半导体企业
从结构来看,西安已形成涵盖材料、设计、制造、封测及支撑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在全国位列前列。
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西安市“323”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西安集聚了200余家半导体及相关企业,构建出“链上有龙头、链中有协同、链尾有配套”的系统格局。
三星半导体、英飞凌、华天科技、紫光国芯、拓尔微等纷纷在此设有产业或研发基地,生态雏形已现。
回顾历史,早在上个世纪,这里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块16位微处理器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国内最早的集成电路发源地之一。依托一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西安长期积累了深厚的科研底蕴与人才储备,为产业民用化提供了坚强支撑。
而外资力量的相继进入,同样为西安半导体产业的不同阶段,注入不同的精彩。
比如2003年,英飞凌在西安设立全球研发中心,随后三星、美光、英特尔等陆续落地,带动本地制造能力不断攀升。其中三星在西安高新区布局的闪存芯片工厂,已成为中国大型外资半导体项目之一,亦是西安嵌入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支点。
西安三星半导体
政策层面,西安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早在2018年即设立百亿元级半导体产业基金,并联合高新金控、西投控股等平台,持续为本地链主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近年来通过“链主+生态”的产业策略,推动了不同产业园区的差异化布局,加速前沿技术的产业落地。
预计到今年,西安的半导体产业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带动10万个相关就业岗位,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可以说,在全国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西安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它不是一线城市的资本高地,也非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闭环,而是在适度规模、开放政策和扎实科研基础的支撑下,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在中西部核心城市内培育可持续的科技产业生态,赋予全国芯片产业一个全新的空间坐标。
西安芯片故事的下一章
对于城市产业来说,这些企业不仅是各自赛道的成长样本,更成为西安探索科技产业生态可持续性的注脚,但依旧不能懈怠市场的危险。
在政府引导与资本助力双轮驱动下,企业快速成长,仍面临高投入、长周期、技术门槛高、认证缓慢等全行业通有挑战。在产业竞争加剧的当下,如何穿越周期,实现商业上的真正可持续,依然是一道未解的命题。
奕斯伟招股书
以奕斯伟为例,尽管即将以未盈利状态登陆科创板,但其仍处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截至2024年中,公司累计净亏损已超18亿元。尽管营收增长迅速,展现出产能释放后的潜力,但硅片制造实现盈利通常需4至6年,并高度依赖客户认证流程与订单稳定性。
在这样一个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赛道中,奕斯伟正尝试通过效率突破走出一条路径:其在西安的总投入逾200亿元,工厂面积也达到800余亩,若未来顺利盈利,将为国产材料企业提供重要范式,但结果仍需时间与市场检验。
因此,西安半导体产业的跃升,不能仅理解为企业多了或项目大了,更应冷静思考其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定位。在长三角、珠三角拥有完整制造能力与强大资本集聚的背景下,中西部城市要破局,依赖的往往是政策牵引和链主企业的战略转移。
西安的关键,在于其可持续性结构能力——既有顶层设计与专项基金的落地能力,也在材料、功率器件等领域具备相对领先的科研基础与龙头项目。然而,其短板同样明显:集聚度有待提升、龙头带动效应不强、国际化能力尚弱。
从全国视角看,中国半导体正从全覆盖追求迈向细分领先,从普补砸钱过渡到精准扶持。这意味着产业升级已无法依靠“堆量堆企业”模式,而需回归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若想继续发挥关键支点作用,就必须从“有”走向“优”,从扶持项目走向构建体系。这不仅要求更多企业如奕斯伟一样从无到有,也要求上下游协同深化、资本更加长期、城市服务系统更具承载力。
最终,无论是奕斯伟的IPO,还是豪威的落子,它们不只是企业选择了西安,更是西安展现其作为产业孵化器、资本中介器、政策执行器三重角色的体现,让城市成为平台,让企业成为试金石。
西安的芯片故事远未完结,真正决定其长期价值的,不是增速,而是结构、系统与全球连接能力。在国产替代加速、资本趋于理性的当下,西安能否成为中国半导体版图中的稳定支点,将取决于它是否能持续讲好自己的产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