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熟练润秀,飞舞风流:王献之草书尺牍《愿余帖》高清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5-09-18 11:38:40  浏览量:24

王献之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在其父王羲之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书风面貌。《愿余帖》作为王献之的草书代表作之一。

《愿余帖》为王献之的行草书作品,刻本收录于《淳化阁帖》第九卷。该帖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通日常问候的信札,反映了东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交往状况。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他在书法艺术上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其父王羲之。

《愿余帖》的用笔纯熟,点画遒劲结实。该作品左顾右盼,上勾下连,神采飞扬。虽为刻本,上下连带、牵丝引线却也能细致入微。作品中草书居多,几个行书参差其中,并不显得突兀。

在结体方面,王献之书法采用外拓笔法,结体宽博疏朗。与王羲之紧峭含蓄的书风相比,王献之的结体更加开阔。这种外拓笔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创造出逸气纵横、优游神骏的行草新体。

章法上,《愿余帖》体现了王献之“稿行之间”的艺术理念。他的书写跳跃感较强,忽而是比较平正的行书,忽而又是腾挪飞动的草书,寓统一于多样。这种章法处理方式极具形式变化,使作品显得格外风流超逸。

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并不守旧。他年约十五六岁时就曾对其父王羲之提出建议:“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趣味与审美倾向。

其中,“伪略”与“草纵”是两个关键概念。“伪略”指简洁而多变。从用笔形态看,王献之用笔比较简直,而行笔干脆果断,不做太多修饰。这种简洁的用笔加上丰富的布局,形成了他独特的书风面貌。“草纵”则指连绵而纵引。王献之将今草的畅达妍美发挥到极致,常常让上下字连贯起来,甚至一行字都会连绵不断。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

【释文】

愿余上下安和。知婢日夕疏,慰意。育故羸,悬心。倪比健也。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诸女无复消息。献之。

标签: 草书 王羲之 尺牍 草书尺牍 极草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