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 刘茵
首部舞蹈题材微短剧《舞动敦煌》近日上线播出,通过现代舞蹈学院学生与唐代舞姬跨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将敦煌壁画中的千年舞姿鲜活呈现于屏幕,为传统文化传播探索了新可能。
敦煌文化与微短剧创新融合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课题。《舞动敦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剧敏锐地捕捉到敦煌文化这一宝藏,将其与新兴的微短剧形式相结合。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敦煌文化突破传统传播边界、触达更广泛年轻群体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微短剧摆脱题材局限、注入文化厚度提供了新方向。
曾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德祥指出,《舞动敦煌》鲜明的优势在于“形式创新与精神内核的高度融合”。他表示,剧中现代舞蹈学院的学生陈曦,因模仿莫高窟壁画上的舞蹈动作,意外触发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互换,得以以唐代舞姬昭慕云的身份,亲身体会了古人“以生命诠释艺术”的历程,这样的“沉浸式”剧情设计,让敦煌文化不再是单纯的静态背景板,转而成为驱动人物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力量。
此外,剧中“绘画与舞蹈”的共生关联同样值得关注——角色沈桓擅长绘画,昭慕云擅长舞蹈,两人通过协作促成了壁画的完整创作。这一情节堪称神来之笔,不仅再现了敦煌艺术“舞画同源”的历史脉络,更向观众传递出“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创作者与演绎者携手付出”的深层理念。
该剧在敦煌实地取景,真实还原沙漠驼队、洞窟壁画等场景;主演凭借精湛演技,生动诠释角色成长与转变,尤其在舞蹈动作演绎上,展现扎实功底;原创音乐融合了多种元素,与舞蹈节奏、剧情发展紧密契合,渲染不同场景情感氛围。
舞蹈与剧情共释文化生命力
《舞动敦煌》的一大看点是舞蹈与剧情的紧密结合。舞蹈不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核心要素。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担任舞蹈总监,为该剧的舞蹈编排提供了专业保障。“结合史料记载,我们重现了‘三道弯’体态、‘反弹琵琶’等经典舞姿,配合数字化光影,让千年壁画在屏幕上‘活’了起来。”史敏介绍,每个动作既要符合唐代乐舞特征,又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剧情方面,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充满张力。现代时空中,陈曦面临毕业大戏主舞之争;唐代时空中,昭慕云身为舞姬,在乱世中守护《伎乐图》,两人在灵魂互换后不断成长,实现了双向治愈。成长线与文化线相互交织,使故事既有情感共鸣点,又有文化深度。此外,剧中还融入了文物保护、团队协作等元素,丰富了剧情的层次。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赵晖评价:“该剧在有限的时长内,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舞蹈与剧情相得益彰,让观众沉浸其中。”
文化传播与行业价值双提升
《舞动敦煌》播出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了敦煌文化。在微短剧行业内,《舞动敦煌》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舞蹈系主任杨坤表示,该剧是微短剧转型升级期的标志性作品,打破了人们对微短剧的固有认知,让微短剧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它用一场跨越时空的舞蹈呈现,让敦煌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自信,让人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