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1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8岁的李阿姨最近总是忘事儿,刚放下的钥匙转眼找不到,出门买菜也常常忘记带钱包。女儿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一听症状,立马安排了认知功能筛查。检查结果让一家人不敢相信——李阿姨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也就是“老年痴呆”的早期阶段。
“她才不到70岁,人还挺精神,怎么就得了这种病?”女儿一脸疑惑。医生叹了口气:“其实很多老年人不是突然变糊涂的,而是长期生活习惯出了问题。等到家人发现,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虽然与年龄有关,但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下面这3个坏习惯,已经被证实与老年痴呆高度相关,越早改掉越好。
很多人以为“老了睡得少是正常的”,但事实正好相反。研究发现,大脑清除废物的功能,主要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如果长期睡眠质量差,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无法被及时清除,会在大脑中堆积,形成老年痴呆的病理基础。
2021年《自然·神经科学》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中老年人,未来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明显升高。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也明确指出,老年人应保证每晚7小时以上的优质睡眠。
如果你已经习惯晚睡、入睡困难,千万不要忽视。每天按时上床、减少晚间屏幕使用、避免白天过长午睡,对改善睡眠非常关键。
“我不喜欢热闹,一个人挺好。”这样的独处,年轻时是自由,年纪大了却可能是风险。大脑其实像一块“肌肉”,越用越灵活,越不用越退化。而社交,是激活大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发布一项针对老年认知功能的调查,结果显示:长期社交频率低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概率是活跃社交者的1.5倍以上。
聊天、下棋、跳广场舞,看似简单,却在无形中训练了语言、记忆、判断等多个脑区。你以为是消遣,其实是在“锻炼大脑”。
所以,不要小看每天那几句家常,也别拒绝邻居的广场舞邀请。多走动、多说话,就是在为大脑“充电”。
“吃得好才有劲儿”,不少老人一顿饭能吃下大半只鸡,天天离不开肥肉、炸物,蔬菜却寥寥无几。但你可能不知道,高脂、高糖饮食会加速大脑老化。长期摄入过多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引发慢性炎症,损伤神经元,干扰大脑正常信号传导。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老年人饮食结构不合理,与认知功能下降呈显著正相关。而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E、B族维生素的饮食模式,则能有效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简单来说,饮食应该“减油、增绿、控糖”,多吃深色蔬菜、坚果、豆制品,每周保证2~3次鱼类摄入,是保护大脑的关键一步。
很多人一听“痴呆”两个字,就觉得是命中注定,没得治。其实,这是典型的误解。医学上所说的老年痴呆,主要指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一种可以早筛、早防、早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只要在早期发现,配合生活干预和药物治疗,是可以延缓甚至部分逆转进程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的《老年认知障碍防治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指出:认知障碍的防治应贯穿“早筛查、早干预、全周期管理”的原则,并已将认知筛查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
换句话说,现在的医疗手段,已经能比过去更早发现“变糊涂”的苗头。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足够重视,及时行动。
“早睡觉,是治脑的良药。”
“常说话,是健脑的体操。”
“会吃饭,是养脑的诀窍。”
与其等到记忆力明显下降、生活自理困难,不如现在就做出改变。改掉错误习惯,养成护脑生活方式,比任何补品都更可靠。别让“老糊涂”成为人生的终点,而是让清醒、从容、快乐地老去,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认知障碍防治行动方案(2023—2025年)》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第56卷第2期
[3] 《自然·神经科学》2021年研究论文:“Sleep and β-amyloid clearance in aging brain”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