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了十几年民族舞的姑娘,能把正步走成阅兵方阵第1排面?北京林业大学2024届毕业生万紫怡,还真就做到了。这个25岁的武汉姑娘,身高1米81,曾经在舞蹈房里练转、翻、跳,退役后却换上军装,踩着分毫不差的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她的故事,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却把“跨界”和“抗挫”这两件事,做给了很多怕难、怕输的年轻人看。
万紫怡刚进民兵方阵训练时,差点因为“舞蹈功底”栽了跟头。新兵连第一次练正步,教练让所有人踢腿架在30厘米高的架子上,她刚架上去没几秒,膝盖就控制不住地发颤。教练走过来瞅了瞅,直截了当说:“你这走法带着舞范儿,太软,不像个兵。”
这话没说错。跳民族舞讲究“收放自如”,胳膊摆出去要带点弧度,脚步落地要轻要稳;可正步不一样,踢腿必须卡着30厘米的线,多一厘米少一厘米都不行,摆臂得成直角,落地声音要响得整齐,像“一百个人走成一个人”。万紫怡一开始总改不过来,摆臂时手腕会不自觉地放松,踢腿时脚尖会微微勾着,都是跳舞留下的习惯。
她没跟教练辩,也没说“我练舞这么多年,改不过来”。当天晚上,她找了根绳子,在宿舍门框上量好30厘米的高度,系上红绳做标记。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对着镜子练踢腿,眼睛盯着红绳,确保每次踢腿都能正好碰到。摆臂时,她在胳膊上绑了个小夹板,强制自己保持直角,一开始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吃饭时拿筷子都抖,她也没停。
后来她又琢磨出个“巧办法”。把舞蹈里的“核心发力”用到正步里。跳民族舞时,要靠腰腹力量稳住身体,她就把这个劲儿挪到踢正步上,用核心力量固定胯部,避免踢腿时身体晃。练落地时,她想起舞蹈里“踮脚缓冲”的技巧,调整落地角度,既保证声音够响,又能减少对膝盖的伤害。
有次合练,教练发现她的正步比别人稳,还不怎么伤膝盖,专门让她给大家演示。她把自己的方法一说,不少队员都跟着学,后来教练还在全方阵推广这个“舞蹈改正步”的小技巧。
本以为顺顺利利能留在第1排面,没成想合练时又出了岔子。因为步幅不稳定,她被调到了排二的位置。那天训练结束,她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了。不是委屈,是不服气——她觉得自己能做到最好,不想因为这点问题掉队。
第二天一早,她主动找教练要了近一个月的训练视频。别人休息时,她就坐在操场边看视频,一帧一帧比对自己和第1排面队员的步幅。发现自己左脚落地时总会比右脚多迈半厘米,她就找了块木板,在上面画好刻度,每天踩着木板练步幅,练到后来不用看刻度,也能精准控制每一步的距离。
她还发挥自己的特长,给队友们缓解压力。训练间隙,大家累得不想动,她就教大家跳简单的舞蹈动作,活动筋骨。有队友因为想家情绪低落,她就带着大家唱军歌,用自己爱笑的性子感染身边人。慢慢的,方阵里的氛围越来越轻松,大家训练的劲头也更足了。
阅兵那天,天还没亮,万紫怡就起床整理装备。系腰带时,她特意摸了摸腰上的旧伤——那是练舞时留下的,现在又添了正步训练磨出的茧子。她对着镜子敬了个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走好每一步,不辜负自己这么久的努力。
当民兵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时,万紫怡站在第1排面,目光坚定,踢腿、摆臂、落地,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她能听到身后队友的脚步声,能感受到身边人的气息,那一刻,所有的苦和累都烟消云散。
走过天安门的短短几十秒,万紫怡想了很多。想小时候第一次走进舞蹈房的样子,想参军时家人的嘱托,想训练时偷偷掉眼泪的夜晚。她突然明白,不管是跳舞还是走正步,不管是在舞蹈房还是在阅兵场,最要紧的从来不是“起点”,而是“能不能扛住难,能不能改过来”。
现在的年轻人,总怕“跨界难”,怕“输不起”。遇到点挫折就想放弃,觉得自己没经验、没基础,肯定做不好。可万紫怡的故事就在这儿摆着——一个练舞的姑娘,能把正步走成阅兵方阵的标杆,靠的不是运气,是不肯认输的劲儿,是愿意琢磨、愿意改的态度。
她没什么特别的天赋,也没什么特殊的背景。就是遇到问题不躲,碰到难坎不退,一点一点磨,一点一点改。这种劲儿,比任何“技巧”都管用,比任何“天赋”都珍贵。
阅兵结束后,万紫怡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有人问她,这段经历最难忘的是什么。她想了想说,不是走过天安门的荣耀,是每次遇到困难时,自己对自己说的那句“再坚持一下,你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