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四个字,听起来像一张无限期的请假条。
可真到了那天,很多人反而把闹钟调得更早。
别急着羡慕,也别急着骂卷,先看看他们到底在忙什么。
先说成就感。
扎克伯格的钱够买下一个小国,可他每天还在改代码、开会、怼国会。
外人看来像自虐,他自己说:“写出一行能让十亿人快0.1秒的代码,比账户多几个零更爽。
”那种爽,像小时候拼完一整盒乐高,只不过积木换成了服务器和算法。
再说地位。
科赫兄弟捐了纽约城市芭蕾舞团一座剧院,名字直接挂在门口。
光有钱,别人只会说你暴发户;持续输出资源,才能把名字刻进文化史。
工作成了他们的社交货币,一张永远刷不爆的黑卡。
还有更隐秘的瘾。
心理学家贝格斯管它叫“财富多巴胺”:账户数字每跳一次,大脑就奖励一次。
普通人追新款手机,他们追下一笔并购。
刺激阈值越拉越高,停下来反而像戒毒,空虚得慌。
当然,也怕缩水。
通胀、股灾、政策翻脸,哪一样都不是存款能挡的。
继续工作等于给自己上保险,哪怕收益率只有5%,也比坐吃山空踏实。
最扎心的,是怕脱节。
一位做风投的前辈退休三个月,朋友圈从“Deal Close”变成“今日份夕阳”。
他憋得慌,跑回公司当顾问,不为钱,就为有人吵架。
办公室的灯光、咖啡机的嗡鸣、凌晨三点的群消息,成了他的氧气。
所以,富人加班不是傻,只是他们的“爽点”和“痛点”跟普通人不在一个频道。
成就感、地位、刺激、安全感、归属感,全都绑在那张工位上。
你以为他们在熬,其实他们在充电。
换作你,如果明天账户突然多了十个亿,你会按下暂停键,还是把闹钟再提前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