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碗击节、踏歌而舞
欢腾的节庆上
伴着清脆的碗筷敲点声
头顶公鸡碗的舞蹈演员们
与天空对话
祈愿平安与收获
四季轮回的农耕智慧
在舞步间流转
根植于土地的生命力
在碗声里激荡
敲碗作舞、喃喃伴歌
祈福现场
黎族“娘母”沉浸
在庄严而神秘的节奏之中
清脆的敲碗声仿佛穿越时空
奏响天、地、人沟通的
独特旋律
碗声祈福
娘母舞的千年传承
阳光下
公鸡碗泛着温润的光泽
舞者们用手中的木筷子轻敲碗沿
清脆的叮咚声穿透天际
头顶随律俯仰
摆胯挥臂间
腰肢如风中的槟榔树般摇曳
独特优雅的韵律
征服了现场的观众
“碗声是给天地听的,舞步是跳给族人看的。”来自保亭加茂镇新胜村的67岁妇女黄金花是这支黎族跳娘舞表演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娘母”,在登上舞台之前,她已经在村寨里跳了数不清多少次。
这是一支源于黎族民间祈福仪式的女性舞蹈,发轫于黎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在族人看来,舞蹈连接着人与天地。过去,作为“仪式执行者”的娘母,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条纽带。
“我是由‘娘母’师父亲手带出来的徒弟,这是我们世代相传的传承。”回忆时,黄金花眼中闪烁着虔诚的光芒,年少时自己曾亲历过这一祈福仪式,后来跟随师父潜心学习,也成为了一名“娘母”。
跳娘舞是整个祈福仪式的高潮部分,舞蹈动作节奏较慢,舞步较为简单,舞蹈动作的主要特点集中在腰部和胯部上,“娘母”一只手拿着筷子敲打放在胯部的碗沿,或将碗顶在头上,一手拿着筷子敲击,并随节奏作舞。口中喃喃伴歌,腰部和胯部跟随步伐左右“顺拐”或“顺边”,可进可退,动作以“摆晃”“跳步”“甩动”为主,轻盈柔美。
“娘母”不仅以歌词
向大自然祈福
舞蹈中的律动
也是一种身体语言
“比如这个敲碗的动作
就和敲锣打鼓一样
是为了祈求健康或祈盼康复。”
黄金花一边以碗为器、以筷为槌
伴随着腰胯的“顺边摆”
“娘母”有时捏起衣角呈容器状
来呈接天地的祝福
另一方面,跳娘舞也有对抗的动势,“娘母”会举起尖刀和草叶,意将病祟扫出家门。作为原始人类初期“万物有灵”的信念,跳娘舞承载着当地黎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且被黎族百姓们认可,并长期流传在村寨之中。
古调新生
文化守护者的创新之路
舞者头戴坠着铜钱的传统娘母头巾,身着靛蓝染制上衣与织锦筒裙。木筷子敲击瓷碗奏出令人入迷的节奏,为古老歌谣伴奏。
跳娘舞承载着当地黎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且被黎族百姓认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凯 摄
从民间的古老娘母舞片段到搬上舞台的艺术创新,重焕生机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守护者数十年如一日的传承与开拓。
作为保亭土生土长的文化研究者,陈厚志长期投身于加茂黎族赛方言地区的民间文化调查。“跳娘舞融合了节奏、叙事与精神企盼的千年传统,是黎族赛方言地区文化的鲜活艺术形式。”当陈厚志深入梳理民间文化资料时,这一极具魅力的舞蹈形式散发出的文化光芒,让他眼前一亮。
与此同时,面对跳娘舞濒临失传的风险,如何让古老舞蹈与当代观众共鸣?陈厚志深入村寨里搜集整理资料,并和当地“娘母”及娴熟赛方言的黎族阿婆悉心编排,以创意改编复兴这项艺术,将原先十几分钟的仪式片段,浓缩在5分钟以内呈现。
“这一传统舞蹈唤做‘敲碗舞’更合适,因为‘敲’字精准而巧妙地点明了舞蹈的核心动作本质。”在陈厚志看来,它绝非简单的击打行为,而是蕴含着一种庄重的态度和仪式感。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添福,六畜兴旺……”随着敲碗节奏缓缓响起,舞者口中吟唱黎语唱词,祈求护佑村寨子民平安,表达人们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陈厚志介绍,传统祈福仪式中,敲碗舞由“娘母”一人完成,但为了让舞蹈更具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搬上舞台后增加了表演人数,根据表演需要,人数为十余名到几十名不等,一般为双数。
跳娘舞的表演场地并不固定,它依据环境大小而定。在广袤或狭小的空间里,娘母都能自如地转圈来回进行。同时,舞蹈巧妙融入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既不失原本的庄重,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自家院落里,加茂村村民黄海妹在农忙归家后,和姐妹们自由舒展双臂,跳起了传承千年的跳娘舞,身姿如同一只在云端翩翩起舞的灵鸟。
“娘母”将碗顶在头上,一手拿着筷子敲击,并随节奏作舞。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凯 摄
“跳舞的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候,每个动作都在讲述我们黎族的故事。”黄海妹的眼里闪着光,透着自豪。她和姐妹们原本只是普通的务农者,但随着跳娘舞从祈福仪式走向舞台,她们也成了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者。
在跳娘舞的表演队伍中,“70后”的黄海妹算是年纪较轻的成员。“跳娘舞离不开歌声,不用嘴巴唱的话,我们好像就跳不了。”顺边、屈膝、摆动,脚步循着歌词的韵律,标志性舞步为向前两步后退两步,进退之间流淌出浑然天成的律动美。
“给你看个‘传家宝’。”黄海妹拿出一个包裹,轻轻解开裹布,一只釉色温润的公鸡碗泛着古朴的光泽。碗沿处绘制的红冠公鸡依然栩栩如生,碗底还留着岁月摩挲出的细密纹路。
舞者以木筷子敲击瓷碗奏出令人入迷的节奏。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凯 摄
“碗和筷子都是婆婆手把手教我的时候传下来的,”她小心翼翼地捧着碗,指尖轻抚过碗沿,“说来也神奇,”她笑着说,“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正式表演,这只碗就像粘在手上一样,从没掉过。”今年4月,黄海妹被命名为保亭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跳娘舞打(敲)碗舞”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了两代人的公鸡碗
成为了见证
曾经只能在祈福祭祀时
由“娘母”独舞的仪式
如今已成为村寨里
一幅动人的风景
在表演队伍中,“60后”的黄秀芳对跳娘舞有着特殊的情感。她的母亲曾是村里备受尊敬的“娘母”,那些优美的舞姿在她年幼时便深植心底。“小时候总看母亲跳舞,那韵律感一直留在记忆里。”黄秀芳说着,不自觉地摆动手臂,重现母亲当年的动作。
“现在能把跳娘舞带到更多人面前,跳起来特别有韵味。”虽然最初家人对她跳舞有些不解,但随着跳娘舞影响力的扩大,家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回忆起第一次登台表演时的情景,黄海妹仍会雀跃。“那年嬉水节人山人海,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婆婆教过我,左右摆肩要留头,扭身时头不能跟着转,一扭碗就掉了。”黄海妹说,跳这支舞,要全神贯注。舞动时平衡碗具的惊人技艺,背后也是日复一日的训练和努力。
舞台上,演员舒缓的舞步间暗藏力道,这是敲碗舞中“柔中带刚”的真谛。当乐声响起,人与音乐、与节奏浑然一体,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收尾时,双脚优雅地内收,继续坚定地向前迈进。
“舞蹈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故事,好像真正触摸到黎族祈福文化的灵魂。”嬉水节人潮中,一位游客动容地说。当铿锵的碗乐响起,当节庆的欢腾与传统相遇,这份文化瑰宝也跃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成为了跳动的生命脉搏。
跳娘舞
又名敲碗舞,是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区流传的一种黎族(赛方言)女性舞蹈。它起源于黎族先民祈福驱病的民间仪式,由被称为“娘母”的仪式执行者主持表演。
特点
核心动作:
以敲碗为核心,舞者一手持碗(顶于头顶或置于胯部),另一手持木筷敲击碗沿,发出有节奏的清脆声响,视为与天地沟通的独特旋律。
舞步韵律:
节奏舒缓,舞步相对简单但独特。动作特点主要集中在腰部和胯部的“顺边”摆动(即同手同脚的“顺拐”动势),以“摆晃”、“跳步”、“甩动”为主,轻盈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