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蝶舞:千年文化符号破圈跨海

发布时间:2025-09-06 15:04:54  浏览量:2

在南华县沙桥镇石桥河新村,49岁的罗翠英与火草麻布彝绣的故事,已续写了37年。从12岁拿起绣花针,到如今成为火草纺织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不仅守住了千年非遗的根脉,更见证着这项古老技艺从乡村工坊走向世界舞台的“破圈跨海”之路。

罗翠英纺织火草麻布

走进罗翠英的火草麻布彝绣工坊,2000余件彝绣作品与农耕文化物件静静陈列,诉说着彝族文化的厚重。专门的织布机由织布架、梭子、脚踏板等部件构成,木架、纺轮、油碗等成套器具摆放整齐,这些都是她传承技艺的“老伙计”。“从火草种植到织布,再到刺绣成成品,要过72道工艺,每一步都不能含糊。”罗翠英说,家族承袭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让她熟练掌握了全流程,10余亩火草种植基地和350平方米加工场地,更是她将技艺落地生根的底气。

罗翠英传授火草麻布纺织技巧

作为南华有名的彝绣绣娘,罗翠英的手艺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现,更是带动乡亲增收的“金钥匙”。她常年聘用9名织娘与绣娘,其中2名脱贫户、1名残疾人,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周边30余名绣娘也在她的带动下参与刺绣,让指尖技艺变成了致富本领。如今,她的彝绣产品销往省内各地,年产值达40万元。

罗翠英与群众交流刺绣

在传承技艺的同时,罗翠英还主动扛起丰富彝族群众文化生活的担子。她依托火草纺织技艺传承平台,组建了10人的打歌队,建立“彝族传承人罗鲁哥培训群”汇聚43人;每年正月十二、农历八月十五,她都会举办彝族文化交流会,邀请附近打歌队和商户交流互动,既让彝族文化焕发活力,也为商贸交流搭建了平台。

这份对非遗的坚守,让罗翠英收获了诸多认可:2019年成为火草纺织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荣誉证书,同年其《火草纺织》展品在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获优秀展位奖,2022年代表南华县到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参与彝族刺绣的展出,2024年成功晋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9月,罗翠英将作为绣娘代表之一参加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活动(北京)推介会。而她个人的成长,正是楚雄彝绣整体“破圈”的缩影。

永仁直苴赛装节。资料图

拥有1800年历史的楚雄彝绣,曾长期藏于深山。近年来,楚雄州以永仁直苴赛装节为根基,以国家级非遗彝族服饰为底色,用现代时尚激活文化基因,打造“楚雄时装周”品牌。近年来,彝绣已先后登上上海、米兰、巴黎三大国际时装周——在上海展现“中国风与世界范”的融合,在米兰以“黑色美学+云纹银饰”惊艳欧洲,在巴黎凭“远古图腾与现代抽象”对话吸引《Vogue》聚焦。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楚雄时装周媒体曝光量超34亿次,今年6月升级为“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向世界展示云南文化软实力。

“破圈”之外,楚雄彝绣更开启了“跨海”之旅。与阿迪达斯、星巴克联名推出爆款产品,让彝绣元素走进全球消费市场;与妈祖文化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在全球1.2万余家门店销售;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建成,“区块链溯源+跨境电商”为产品植入“数字身份证”,“彝绣国际云展厅”实现“云端设计、全球流通”。2025年,借助南博会平台,楚雄彝绣还与英、法、泰等国及米兰、巴黎时装周签约,启动“2025 国际非遗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推动“非遗+时尚+贸易”全链条出海。金秋时节,“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即将盛大启幕,活动将聚焦品牌重磅升级与IP生态建设,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积极推广“楚雄彝绣”集体商标应用,全面推动产业标准化、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

罗翠英亮相2025金砖国家女性领导力论坛(左一)

2022至2024年,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增至2233户,产值从8亿元跃升至11.3亿元,6万绣娘人均年收入达2至4万元;2025年1至6月,彝绣文化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这背后,是楚雄州“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的全产业链布局:37条支持政策保驾护航,全国首个彝绣团体标准与区域公用品牌落地,“彝绣贷”“彝绣保”等11项金融创新举措提供4.29亿元贷款。

罗翠英依旧每天在工坊里忙碌,指尖的绣花针穿梭在火草麻布上。她知道,自己绣出的不仅是一件件作品,更是千年彝绣走向世界的希望。从楚雄乡村的火塘边到国际时装周的聚光灯下,这项古老非遗正以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一针一线绣千年,一丝一缕连世界”的当代传奇。

记者丨 王祖贤

通讯员 | 杨霞

编辑丨周洁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周洁

二审丨农耀

三审丨寸明刚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标签: 蝶舞 楚雄 文化符号 楚雄州 火草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