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酒馆女舞者表演被指擦边
闻览焦点:近日,杭州某酒馆女舞者表演被指“擦边”引发热议。视频中,舞者的动作确实存在明显的性暗示元素,这类表演出现在公共营业场所,已然触及了公序良俗的底线。监管部门要求整改,于法有据、于理应当。
表演艺术本无原罪,但任何表演都需符合演出场所的属性与规范。专业剧场内的艺术表达与公共营业场所的表演,适用标准本就不同。后者面向不特定大众,且往往伴有酒精消费,更需恪守表演尺度,避免低俗倾向。这不是对艺术表达的束缚,而是对公共秩序和未成年人保护的负责。
近年来,“擦边”表演在部分场所屡见不鲜,背后是引流创收的短期利益驱动。但这种“流量密码”实则是一种双输:既拉低了城市文化品位,也可能让商家面临更严厉的监管处罚。真正可持续的运营,靠的是优质内容和特色服务,而非打擦边球的低俗营销。
此事也反映出公共文化空间管理仍需精细化。监管部门既要有力遏制低俗表演,也需避免“一刀切”扼杀创新活力。可考虑制定更清晰的表演内容指引,让经营者有章可循,让执法者有据可依。
公共空间的文娱活动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包容多样性的同时,守牢底线、彰显格调,方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