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正式启幕。这也意味着成都科普从“启动仪式”迈入“整月在线”。
除了科普互动体验,现场还进行了系列颁奖和集中发布——“蓉遇科普”五大榜单正式揭晓、“科技小院”与“品牌科技志愿服务队”双双授牌、“成都科普场馆地图”同步上线。
进社区踏田埂
多支服务队将开展科普服务
“蓉遇科普”2025年度榜单是当天的吸睛环节。其中,年度科普人物、年度科普作品、年度科普短视频、年度科普活动、科学美空间共同登台。
“榜单不设门槛、不限领域,只认‘烟火气’,让‘把复杂原理讲成成都故事’的普通人成为城市新偶像。”谈及发布“蓉遇科普”2025年度榜单的意义,成都市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持续以“人人可参与”的方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把专业科学知识“翻译”成市民、青少年听得懂的“成都话”。让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成为整座城市的日常氛围,为成都加快建设更具带动力的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源源不断的科学动能。
现场,2025年度成都市“科技小院”授牌,这意味着又有一批研究生将扎根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稻浪上;“品牌科技志愿服务队”接过科普的旗帜,未来一个月,服务队将在社区开设“流动科技馆”、在高原田埂办无人机课堂、在深夜直播间聊北斗导航。数据显示,这些队伍年均开展活动1000余场,服务市民超100万人次,成为成都科普“毛细血管”里最活跃的细胞。
聚焦四大板块
成都将推出万余场科普活动
在学术报告厅外,一个“迷你科普集市”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参与互动。
各种互动体验项目精彩纷呈。空气炮前,孩子轻轻一拉便惊呼“原来空气也能当炮弹”;影目科技AR眼镜能实时翻译40种语言,外国游客戴上后秒变“成都通”;维塔士VR眼镜则将千年文殊院搬进方寸之间。
具身人形机器人鞠躬、握手、跳舞一气呵成,恐龙机器人摇着尾巴卖萌,引得手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航空消防救援讲解生动,让观众深入了解医防一体的新型救援模式……
活动现场,同步发布的“成都科普场馆地图”把整场活动推向高潮:从古蜀青铜冶炼到量子通信实验室,从川菜香味分子实验到AI无人农场……个性化的科普City Walk线路,100多个点位的趣味呈现,都可以在成都科普场馆地图上找到“目的地”。
这个9月,成都把“全民科普”写进日历。记者现场了解到,整个9月,全市将聚焦“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四大板块,推出1万余场科普活动,预计线上线下覆盖超1000万人次。(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