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前队长贾诚退役后!打野球起摩擦,挥舞双臂互怼,被队友拉开
青岛赛场的轮换刚松动,贾诚却在社交平台写下“15个职业赛季,15年的青春,感谢篮球”,这句话像一声落幕。他的CBA旅程从山东男篮出发,绕到四川男篮拿过总冠军,上赛季回到青岛男篮,场均只剩下2.7分2篮板,已经低到职业谷底。
上季青岛的首发内线是杨瀚森和乔丹-米奇,他多是替补,时间被挤压。等到这个休赛期,消息传来:杨瀚森去NBA的开拓者闯一闯,按理说内线空一大片,轮到老将顶上火线,可结果让人一愣,他选择了退。
教练这边有自己的盘算。刘维伟向来敢用年轻人,队里摆着常浩然、纪卓、吕俊虎这些更年轻的内线,思路很清,做一次内线换代,用小个群与高机动来打新季。对老将意味着什么,不难理解,角色更窄,容错更低。
退下来的人不都闲着。休赛期的贵州毕节百兴镇,一场基层篮球决赛在晚风里开打,贾诚披上球衣,站回三分线内外找手感。到关键回合起冲突,画面里他挥开双臂,情绪上头,几名对手立刻围了上来,气氛一瞬间燥热。为避免扩大,工作人员和队友第一时间冲进来,把两边扯开,没让场面失控。
这类地方赛事身体对抗重、吹罚尺度飘,节奏快起来,判罚一慢,动作就容易放大。边打边吼的双手,原本是抢位卡位的本能,晚一步的哨音,立刻把摩擦推向边缘。裁判如果没看清,最好的办法是看回放再定性,但在一些赛场未必有这条件,火苗就容易窜起来。
把镜头拉回CBA,熟悉贾诚的人都知道,他脾性硬,顶得住冲撞,选择上却偶尔犹豫,投还是传,半拍迟疑,节奏就过去了。他在四川男篮那年打出过巅峰,场均10.7分5.8篮板,攻防两头都能接住球,站位也更果断。
国家舞台他也去过,多次穿上国家队的战袍,甚至打过三人篮球,这段经历把他的对抗和空间感练得更细。履历放在那,老将味道足,经验是真货。退役后转去打野球,不稀奇,不少球员都这么干,赛程密、奖金实在,能把训练保持在对抗里,也能挣点外快。
回到青岛的那条线,再看就清楚了。杨瀚森出走NBA,内线看似真空,为什么没有以老压阵的安排?因为教练组明摆着要把球权和空间交给年轻内线,跑起来,换防快,用比赛堆时间。这个选择对短线稳定性有损,对成长窗口却很“值”,老将的战术价值被动收缩,退不退,变成个人节奏。
场上的那次冲突,放到他性格里不突兀。对抗强、情绪到位,本能反应更直。竞技体育里,强度是把双刃剑,用来护框、卡位、造势,能压住对手;用在情绪释放上,几秒就可能让局面发烂。看回视频,最关键的还是“拉得快”,两边被及时按住,少了下一幕的徒增损失。
把数字再摆一遍:上季平均2.7分2篮板,和巅峰赛季的10.7分5.8篮板差了一个层级,说明状态下行是事实。角色压缩、战术定位变化、年轻内线的冲击,这三件事叠在一起,退场就成了顺势的选择。
说到野球,很多人以为只是“娱乐局”,其实强度一点不低。小动作多、对抗黏,环境复杂,裁判资源有限,临场沟通靠球员自控。要避免冲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早吹、敢吹,球员也要把手收住一寸,别因一回合毁了整晚。
对贾诚个人,这不是离开篮球,是换一种存在方式。站在更短的球场上,为队友做墙、为球迷点燃气氛,他依旧能把身板用好。要把这条路走稳,强度得留在对抗里,不要溢到冲突里。握拳是为了篮板,不是为了对人。
回看青岛男篮,刘维伟手里的人才账本已经翻开,常浩然、纪卓、吕俊虎这些名字,接下来会被放到更深的水里。要跑起来,要顶住错位,要在被针对时想办法。年轻人吃时间,老将退一步,队伍的年龄结构就重排一次。
说句人话,情绪是燃料,但也会回火。老将的优势在判断,知道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缓。对贾诚来说,把这点留在场上,就是最好的延续。退役是节点,不是句号,后面还有球要打,还有人等着看他把篮板摘下来,把掩护立稳。
如果把这段经历放进时间轴,前半程是山东男篮、四川男篮的荣光,中段是青岛男篮的角色球员,末尾是贵州毕节百兴镇的群情时刻。他的标签从职业到民间,换了舞台,不变的是对抗里的硬。愿望很简单:比赛热闹,动作干净,情绪收敛,结果交给实力。
球迷最关心的始终是三件事:状态、态度、场面。状态可通过训练和节奏找回,态度靠自律,场面就拜托当值的吹罚稳一点。这样,像贾诚这样的内线,在任何球场上,都能用身体说话,而不是用冲突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