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起老年人公共场合不当行为在网上引发热议。
一是网友吐槽自己乘坐的火车卧铺车厢内,一群老太太大声放音乐、唱歌、跳广场舞并拍摄,影响他人,12306回应此类行为违规,因车厢是保障旅客安全休息的公共空间,禁止喧哗。
另一件是某地景区里,约20人的老年暴走团占据主干道,与鸣笛的消防车、救护车僵持两分钟,迫使救援车辆退让后继续前行。
网络视频截图
不分场合的广场舞、暴走团上马路、暴唱团扰民……老年群体和公共空间矛盾时有发生,还引发过不少纠纷和安全事件。
针对这些“越界”现象,不少网友评论,“老年人也要遵守法律,享受退休生活的时候不要影响别人,更不要制造潜在的安全隐患”“希望能立法立规,对老年人有相应保障的同时,也该有相应处罚”“公共空间应该更合理划分,让老人年轻人都能各自安好”……
也有不少网友气愤直言,“应该把养老金停了!”“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这样的言论则太过激烈,如此宣泄看似解气,实则偏离了问题本质。
用“停发养老金”惩罚越界行为,是用剥夺生存保障的方式处理公共秩序纠纷,产生了“规则错位”,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也违背了社会公平的底线。另外,现实中,绝大多数老年人恪守公共规则,将个别行为与全体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捆绑,不仅不公平,更会加剧代际对立。
当我们盯着那些“越界”的身影时,也该看见更多正向的画面:社区广场上教邻里用智能手机的银发志愿者,公园长椅上给孙辈讲红色故事的老兵,甚至不少广场舞队主动调整时间、降低音量,还有自发承担起小区巡逻任务、假期带娃任务的爷爷奶奶们……当部分老人因边界感模糊成为“问题老人”时,更多长者正以新身份重塑银发价值。少数老年人的不当行为,不该让整个群体“背锅”。
当子女忙于生计,“广场舞搭子”可能是独居老人最可靠的社交纽带;当社区活动中心预约不上、适合老年人的公共休闲空间遭到挤压或不完善,马路边的空地就成了无奈的选择。他们的“活力”,本是对抗衰老的积极姿态,只是偶尔会将“活力”错误投放,在无规范引导下越了界。
融融观点
社会尊老爱老,老人们也需自尊自爱。老年人要做好身为长者的榜样,多一分对公共规则的敬畏,既寻找到“老有所乐”的出口,也有守规矩的自觉。年轻人也应该多一分对长辈需求的理解,如此才能实现代际的双向奔赴。
那些略显“出格”的集体活动,某种程度上也是银发群体对陪伴与存在感的渴求。老年群体大多在面对传统伦理与现代规则中会误将包容视为特权,在身边长辈使用“我们年纪大”挡箭牌的时候,可以和他们多沟通交流,在增进陪伴的同时,和他们共同面对步入老年后会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随着当下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公共空间供给不足、老年人社交需求缺乏出口等现实困境更需要被重视并解决,比如划定专门活动区域、完善社区老年活动设施、老年大学课程的扩容等,暮年活力不该是马路、火车上的“阻碍”,而应是公园里的晨光、社区课堂的笑语。
银发岁月的尊严,既在于活得热烈,更在于守得体面。让“老有所乐”不越界,才能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在公共空间里找到舒适的坐标。
“老有所乐”如何才能不越界?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