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放榜夜:三万四千人挤过600分,家长:"差两分就成炮灰"板娘突然拍我肩膀:“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我愣了三秒才反应过来她认错人了。她倒不尴尬,继续滔滔不绝:“听说今年600分都不够看,我孙子考了620,连个985都没摸到!”她说话时油渍斑斑的手还在炸油条,那架势仿佛随时要把我按进油锅盘问高考细节。我逃也似的溜走,背后还传来她喊:“小伙子,记得给孩子买补脑的啊!”
这哪是买早餐,分明是“高考情报站”打卡。现在连卖冰棍的阿姨都能精准报出“去年南京大学录取线比清华还高两分”,广场舞大妈们跳着《最炫民族风》还在讨论“要不要找教育局老同学问问后门”。最绝的是我表哥,他们班三个复读生搞了个“填报志愿互助组”,天天抱团计算“如果今年分数线涨5分,我的排名能去哪所211”。我看着他们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突然觉得这哪是高考,分明是大型“数字密室逃脱”。
这场全民游戏最魔幻的是,连空气都弥漫着数据味。有次坐公交,前面两个中学生讨论志愿,旁边大妈突然插话:“你们知道吗?去年有学生差0.5分去清华,后来发现是改卷老师打盹了!”全车人瞬间像被按了暂停键,连刹车声都听不见。司机大叔突然来了一句:“当年我高考时,全班都在传‘最后一道大题答案在准考证背面’。”全车爆笑,但笑完又陷入更深的沉默——毕竟我们谁都不想承认,自己当年也信过这种鬼话。
这场游戏的玩家分为几类:有像早餐铺老板娘这样“越界操心型”的,有像复读生那样“极限挑战型”的,还有像我表哥那群“数据偏执狂”。最可怜的是家长,他们活成了“人形提款机+焦虑放大器”。有位网友发帖说:“我老婆现在能同时查三所大学的历年分数线,还能用Excel算出孩子考上某大学的概率,但问不出口头禅‘你饿不饿’。”底下高赞评论:“这哪是家长,这是行走的AI高考助手!”
这场游戏最绝的是,连失败都变成了“未完待续”。那个复读生说“反正大家都是这么活”时,我看见他手机屏保是张去年高考准考证,上面日期还是去年的。我突然明白,这场游戏已经变成“只要没通关,就永远不能退场”。有位家长在家长群发了个“孩子成绩单”的截图,配文:“求问,是复读还是去工地搬砖?”结果被群主秒踢,理由是“影响孩子心情”。这年头,连“搬砖”都成了禁忌词汇。
这场游戏最讽刺的是,我们都在假装自己“懂行”。就像那位广场舞大妈,她可能连江苏高考总分多少都不知道,但能煞有介事地说“今年政策有变”。有次我故意问她具体变了啥,她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说:“反正就是变难了!”我看着她舞动的水袖,突然觉得这哪是广场舞,分明是“高考预言家”大会。
这场游戏还没结束,但已经够魔幻了。那个复读生低头玩手机的样子,早餐铺老板娘炸油条时谈论分数线的样子,广场舞大妈舞动水袖预言政策的样子,都像极了被数据绑架的我们。也许,当我们终于意识到这场游戏有多荒谬时,才算是真正的通关。只是不知道,这场“剧本杀”的下一幕,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