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深度融合悬疑推理与宋韵美学

由冶文彪历时十年创作而成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一经面世便引起关注,成功吸引各界改编。同名电视剧耗资不菲,但口碑一般。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的舞台剧版则好评如潮,令原著党和从没看过小说的观众都赞不绝口,实属难得。近日,该剧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让京城观众感受到了这部“现象级国风大戏”的用心创作和独特魅力。

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剧照。秦智芝摄

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将独特的悬疑叙事与宋韵美学深度融合,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线索,通过“梅船案”与“八子案”两起离奇命案,揭开盛世繁华下的暗流涌动。案情扑朔迷离又环环相扣,真相似乎近在眼前却又被层层包裹,汴京讼绝赵不尤以正道拨开迷雾,用心灯指引方向,揭开大宋盛景之下的一场诡谲杀局。

面对原著小说中824个人物的庞杂叙事,编剧马楠不仅清楚梳理了错综复杂的案件线索,在有限的场景切换中将主要案件详情和推理过程讲述得明明白白,而且难能可贵地抓住了故事的内核和人物的精神气质,半文半白的对白台词也颇见文学功底。导演王骏晔举重若轻的手法,不仅让剧本中的人物化作台上的鲜活身影,同时在光影交织与古韵流转中展现出了宋代社会的繁华与隐秘。

依托编剧和导演的功力以及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剧中人物形象都相当鲜明。尤其是上话优秀演员贺坪饰演的汴京讼绝赵不尤,将“隐匿市井却难掩卓然清正气度、身居闹市却不落济世救民之志”的人物气质诠释得十分到位。顾震的亦庄亦谐,承担了剧中众多笑料,让现场笑声不断。东水八子中夫子持重老道,棋子深藏不露,剑子慷慨悲歌,魁子意气挥洒,策子纯良温润,敦子耿直亲切,也都让人印象深刻。剧终谢幕时,众人舞剑高呼“以我心灯一盏,照他长夜寒天”,更是唤起观众内心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

制作团队对宋代文化的深耕更令人惊叹。导演挑选演员时就特意选择有才艺的演员,进组后又特邀不同领域老师带领演员们学习宋朝礼仪,精进书法琴技。剧中的文人雅集,弹琴作诗,挥毫落纸,还有点茶打香印、“二鬼摔跤”等技艺,都是演员们历经三个月密集培训的成果。其中雅集伴奏的一曲《春启》,竟是演员从零开始,练就能在舞台上现场演奏古琴曲的能力。

该剧整体舞美视觉更是将宋代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以中国建筑木作的梁柱结构为设计灵感,不同形制、体量的木料纵横相交、层层叠叠,构成巨大的迷网,随着剧情不断变化起伏,营造出错综复杂、环环相扣之感。服饰设计以宋代书画为圭臬,复原北宋时尚。低饱和度的蓝、绿、灰等色彩,精准复刻宋人“素雅为尚”的审美情趣。《清明上河图》的穿越式还原、宋徽宗的绢本瑞鹤图背景、河面上泛起的晨雾、打斗时闪过的剑光、解读梅花天眼局时的光影配合、梅船向观众迎面撞来的裸眼3D效果……都让人感叹整个团队的审美和用心。

在国风、悬疑盛行热潮中,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创作态度堪称行业标杆:十数易稿的剧本打磨,演员的沉浸式训练,整体制作的精心讲究,均显示出对文化IP的敬畏之心。该剧的成功,不仅在于悬疑叙事的精巧或视觉美学的震撼,更在于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真正的“密码”,不在流量与噱头,而在对文明基因的虔诚解码,唯有深入历史的“骨相”,方能点燃照亮未来的心灯。

记者:王润

标签: 舞台剧 清明上河图 悬疑 清明上河图密码 宋韵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