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雷山千万级流量背后:《仰欧桑》灯光照亮的不止是舞台

四月的雷山,春风裹挟着苗岭的湿润,拂过大塘镇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在这片被誉为“苗疆圣地”的土地上,一场传统、现代交织的创新实验让人们看到了苗族文化的璀璨绽放。

4月16日,雷山县大塘镇内,光影交错,芦笙悠扬。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2025年首演在千余名观众屏息凝神中拉开序幕。舞台上,苗族姑娘仰欧桑的裙摆缀满LED灯带,随着舞步流转,宛如星河倾泻;50架无人机编队掠过夜空,幻化成蝴蝶妈妈的图腾,与山间清风共舞。

《仰欧桑》剧目现场。

这一刻,苗族古老传说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不仅照亮了雷山的夜空,也点燃了这座苗岭腹地的乡村振兴新希望。

自2013年首演以来,这部以苗族史诗《仰欧桑》为蓝本的大型实景歌舞诗剧历经多次改版,2025年的升级版更是在剧情、舞美、音乐、科技融合上实现了“六大提升”。执行总导演、舞蹈总监张阳介绍,新版剧目将传统对白改为唱段,加入百姓呼应,使水獭、鲤鱼的“离间计”更具戏剧张力;太阳的愤怒与懊悔通过喷火音效和立体灯光渲染,情感冲击力直抵人心。

震撼的舞台设计。

舞台下,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王岩岩被“水孕仰欧桑”一幕震撼:“女主角从水波纹投影中缓缓升起,裙摆的灯光像涟漪一样扩散,那一刻仿佛真的看到了神话中的诞生。”而更令她惊叹的是剧场设计——360度旋转观众席将苗寨吊脚楼、梯田与多媒体投影融为一体,观众转身间便从祭祀鼓声踏入游方歌会,时空交错中,苗族文化的多维魅力扑面而来。

“传统文化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它需要与现代对话。”北京共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创作团队深谙此道。在《远方的思念》场景中,30盏马灯被重新设计为可编程光源道具,演员手持灯影舞动,思念的情绪随光线明暗流淌;无人机编队演绎“百鸟驱蝗”的传说,将苗族图腾符号转化为文旅IP的视觉符号。

科技的力量也渗透到村寨经济的毛细血管中。通过“智游雷山”平台,游客在欣赏完《仰欧桑》后又可云端下单周边村寨的非遗体验,并预约网约车、民宿、买特产、行李配送等一条龙服务。数据显示,2024年,《仰欧桑》演出期间带动当地掌坳、鸡鸠、平寨等6个村400余名群众实现增收,发放群演惠民补贴102万元,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形成全域旅游、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游客与剧场外的智能机器狗互动。

鸡鸠村大学生姜杰君,自去年《仰欧桑》开演以来,他看到了机会,毕业后直接回家创业,开旅拍店和走网红直播路线。去年一年旅拍与直播收入超过百万元。“现在一天旅拍的收入都超过一千元。”姜杰君高兴地说《仰欧桑》给全村带来的改变都是肉眼可见的。

在雷山县以民族文化助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仰欧桑》只是众多“星火”之一。近年来,雷山县持续深挖苗年非遗展演、鼓藏节、姑妈篮球赛、《仰欧桑》等民族特色项目,并加强苗绣、银饰、蜡染等传统工艺文创发展,把雷山建设成为苗族文化展示体验中心,以文化之星火燎时代发展之阔野。如今,“活动+产业”的联动,在雷山已成常态。

游客在雷山体验“高山流水”苗族文化。

白岩村村民刘菊曾是外出务工者,如今作为民宿管家,她每天向游客展示蜡染技艺:“这几年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所以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苗族的文化。”

2023年,雷山非遗文创销售额达1.69亿元,3.4万人在文旅产业链上找到生计。这种“以文带旅”的模式,让雷山从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2024年雷山游客接待量突破13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7亿元,同比增长超24%。

风景宜人的雷山县大塘镇。

“文化不是盆景,而是土壤。”雷山的发展实践恰是如此。当仰欧桑的裙摆照亮剧场,当脚尧茶园的“银球茶”销往全国,当“姑妈篮球赛”的直播间获得千万点击,这场源于苗疆土地的民族盛宴才刚刚开始。

回到2025《仰欧桑》首演剧场外,当地苗族群众身着盛装跳起铜鼓舞,她们的银饰在夕阳下闪烁,机械狗与游客亲密互动。此刻,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文化与经济彼此成全。当“仰欧桑”的故事被全新科技重新讲述,当村寨因一场场民俗活动焕发生机,雷山也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苗岭新史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一审 李丽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

标签: 舞台 仰欧桑 雷山 雷山县 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