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赖清德多名卫兵弃暗投明,营内挥舞五星红旗,高呼“我要投诚”

近日,岛内公布了一起针对士兵“投诚案”的判决,这场看似突然的“起义”。不仅暴露了台军内部对“台独”路线的普遍质疑,更成为岛内人心涣散的缩影,民进党当局鼓吹的“以武拒统”已难掩崩塌之势。

据台媒报道,这起“投诚案”涉案人数共10人,其中6名台军现役士官,分别来自士林宪兵队和海军导弹快艇部队。他们身穿军服,在军营宿舍、武器库房等敏感场所拍摄视频:有人高举五星红旗高喊“我要投诚”,有人明确表示“若两岸冲突绝不替‘台独’卖命”‌。

这起案件中最具冲击力的细节,来自一名陈姓宪兵。他是赖清德官邸的安保,不仅参与拍摄投降视频,还利用职务之便,偷拍赖清德官邸的警卫编组表、安保人员轮班表等机密文件。而案件核心人物是一名李姓女士官,她通过社交平台,以资金为诱饵,这些士兵拍好视频以及拿到资料后,全都交给她。

这一案件不仅暴露台军对“台独”路线的集体质疑,更撕开了民进党当局“以武拒统”的遮羞布。事实上,‌台军“不愿战”已成普遍心态‌,他们不愿充当民进党当局谋“独”的炮灰。更何况台军和解放军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

在装备方面,大陆拥有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能自主研发航母、隐形战机、高超音速导弹等尖端装备,而台军武器依赖外购,技术门类不全且数量不足,例如其“雄风”导弹技术仍落后于大陆同类产品。

在兵力与士气方面,台军近年面临严重缺编,2025年志愿役兵力较前一年减少5000人,相当于一个联兵旅的编制消失。义务役期仅1年,导致技术兵种经验不足,加之民众对兵役制度不满,进一步削弱战斗力。

长期以来,解放军以台海局势为背景进行高强度演练,如2024年的“联合利剑”系列演习,涵盖海空封锁、火力打击、登陆攻坚等全要素科目。反观台军演习常被曝“作弊”,红军(假想敌)还没出发,蓝军(台军)就提前知道路线;导弹拦截测试时,靶机故意飞得像喝醉酒。

无论是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还是战斗精神,台军都无法和解放军相比,自然情绪沮丧。有台军坦言,自己根本不关心解放军在台海的动向。而岛内服役人数逐年减少,也显示出拒当“台独”炮灰已成年轻一代共识‌。

而台军这些动向,也给了大陆更多启发。首先,军事威慑与心理战结合,压缩“台独”空间。 解放军常态化绕台巡航、无人机深入台岛东南空域等行动,不仅展示了大陆的军事优势,更对台军形成心理压力。未来可进一步通过围台演习,并辅以舆论宣传,逐步削弱台军抵抗意志,瓦解“台独”分子的军事基础。

其次,完善法律与政策保障,吸引台军人员“弃暗投明”。大陆可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款,如《反分裂国家法》和政策宣示,为投诚的台军人员提供身份认可、安全保障及发展机会,增强其对国家统一的信心。例如,2023年投诚士兵被接纳并可能转型为台商,即体现了大陆对“弃暗投明”者的包容。

揭露台当局虚假叙事,争取岛内民心。针对台当局编造的“大陆利诱投诚”等不实信息,大陆需加强舆论反击,揭露其政治操弄的本质。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经济合作与交流等柔性措施,让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认识到统一后的发展机遇,逐步消解“台独”煽动的敌意。

最后,以和平统一为主轴,不放弃非和平手段的底线。大陆始终强调和平统一的优先性,但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保留采取“断然措施”的权利。台当局若继续挑衅,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将更具针对性,如封锁台岛、切断外部支援等,迫使“台独”势力认清现实。

总的来说,台当局对“投诚案”的判决,既是其内部管控的体现,也暴露了在两岸实力差距扩大背景下的焦虑。对大陆而言,需综合运用军事、法律、舆论等多重手段,持续压缩“台独”生存空间,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争取台湾同胞,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未来,台军内部的动摇与民意的转变或将成为加速统一的关键变量。

标签: 民进党 台独 五星红旗 赖清德 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