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充满好奇,想去看见去体验,去记录去表达,正是这些朴素的冲动让我拿起了相机,拍下了他者也照见了自身。
↓点击视频,一起看我的Vlog混剪
影像见证我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我对影像的兴趣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上大学时,我对一切都很好奇,也喜欢去到不同的地方体验风土人情。从北太平洋上空纵身一跃,穿过云层,降落伞带我看到夏威夷岛犹如翡翠般镶嵌于海面;走在瓜纳华托的大街小巷,犹如走进了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在这座色彩斑斓的小城里,倾听人们洒脱地谈论对死亡的理解;走进埃及,聆听尼罗河畔的歌声,感受时光随水流逝,而不远处的金字塔仿佛伫立于时间之外,岿然不动……就这样,世界在我的面前徐徐展开,我也满怀期待地奔向他的怀抱,当快门声与心跳同频共振,我想,相机已成为我与世界双向奔赴的见证。
在学习期间选修的摄影摄像课程,让我对影像表达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想走近真实的人和事,挖掘独特的视角,用清新自然的表达方式,真诚地讲故事。在挖掘故事的过程中,我受一名墨西哥朋友的影响,去往他的家乡探寻不一样的风情。在这里我不再只是一个记录者,而是走进了镜头中一起去感受世界,这也是我拍Vlog的缘起。
用Vlog记录巴山蜀水间的烟火人间
2022年我来到四川分社锻炼学习,这一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实践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翻越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大河,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巴山蜀水间,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多种多样的生活,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
在雪山下手拉手围成圈高声歌唱着跳锅庄舞的藏族同胞,在大凉山里围着火炉边弹琴边吃坨坨肉的彝族同胞,在地震灾区教小朋友们写写画画的志愿者们……我们这些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在彼此的生活中路过,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带去了或多或少的触动。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很特别的事,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本身展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沟通和交流,在不同的经历中彼此共情,发现彼此之间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
就像我们鼓励创新的报道形式一样,多种多样的报道形式看起来如此不同,但都是为了更好的“向世界讲述世界”,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传播中国视角的世界故事。Vlog恰恰就是用一种自然的、松弛的形式,抓住了“人”的内核,拉近了内容与受众的距离。
在四川我也第一次在工作中尝试了Vlog出镜报道,带着观众们乘坐火锅巴士,体验了一把成都的烟火气和松弛感。通过一次次中英文出镜报道的磨练,面对镜头的紧张感渐渐消散,我能够更加自然地表达。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Vlog报道新范式
回到总社后,在前辈们的指导下,我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结合时事热点和个人兴趣自主策划了一系列选题。
在“China Travel”火遍全网的时候,我们策划了一期外国小伙游中轴线的选题。这次的报道,也让我们体验了一番四处碰壁但绝不放弃的过程。从最开始多方联系采访对象无人回应,到在拍摄现场被安保驱逐,很多次都感觉无法顺利完成报道,但最终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完成了这篇稿件。虽不成熟,却是我们一次勇敢的创新尝试。我也在团队的鼓励下,着古装出镜进行报道,在增加了新鲜感的同时也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
↓点击视频,一起来看
通过这次报道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经验:需要更精准地把握选题的时度效,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尽量多的信息;前期策划时应更加注重细节,脚本和采访提纲的设定应更加细致,多想几种方案以备不时之需;内容呈现应更有特点、更具个性,Vlog可以是轻快的,但是整体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换位思考,问问自己想传递什么,也站在受众的角度想想受众想收获什么,让作品的精神内核在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流动起来。有了这次经验,我们后续还进行了一些不同题材的报道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
在安徽的“文化中国行”报道中,我也收获了一些新的经验。由于拍摄地点是在游客众多的西递、宏村,拍摄过程中常常有游人驻足观看,增加了我面对镜头的紧张感,但正是在这种场景中,更好地锻炼了我保持专注的能力,我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记者,置身其中增强了我对报道内容的理解,保持一颗平常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讲述、平静地展示。
在宣纸小镇,我体验了古法造纸的过程。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捞纸的时候水有多凉,而师傅们要千千万万次在冰冷的水中捞出一张张柔软的宣纸,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工匠精神的可贵。
我对每一次采访都满怀热忱,这份热忱源于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生活中广泛的爱好,成为我在报道中探索不同领域的动力。对汉服文化的喜爱让我穿上古装更沉浸地投入到充满古韵的场景中;对网球的热爱让我拿起球拍在采访中走上球场,向读者传递打球的乐趣。Vlog报道用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拉进我们与新闻的距离。
过往的一篇篇稿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坐标。在此后的报道中,我想继续追问自己想表达什么、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传递,勇敢地去做想做的事。我愿意不断地“出镜”,站在不同的角度,见人见事见生活;同时期待不断地“入境”,积累人生阅历,体味新闻报道的真谛。
记者: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