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老人跳广场舞有危害?医生呼吁60岁以上老人,跳舞最好做到这3事

本文17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天晚上七点,广场音响一响,成群结队的老人就开始舞动身体。热闹归热闹,但你知道吗?跳广场舞跳得不对,跳出病来的老人也不少。

别不信,我们门诊接诊过太多因为跳广场舞受伤的老人:膝盖磨损、腰椎突出的、心率骤升晕倒的……跳舞没错,错的是忽视了身体的极限。

跳广场舞对老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已经开始“减配”:骨质疏松、关节退化、心肺功能下降……这些都是“隐形炸弹”。

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布的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70%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再加上膝关节的软骨退化,剧烈运动时极易造成损伤。

广场舞很多动作对膝盖、腰部的冲击力不小,尤其是反复跳跃、扭腰、下蹲等动作,对退化的关节无异于“二次伤害”。

跳舞时,一旦配合错误的节奏,或者时间过长,心率飙升,很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猝死。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超过4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是老年人死亡的首位原因。

而在这400万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超过70%。心脏问题,是老年人最容易忽视、也是最容易致命的隐患。

很多老人一跳就一个小时,还喜欢追求“舞姿整齐”,动作幅度大、节奏快、蹦蹦跳跳,加上没有热身、没有拉伸,简直就是在“拿命跳舞”。

还有一些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却盲目跟风跳舞,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承受。

跳舞本身没错,错的是忽视身体状况,不顾自身条件。医生提醒:60岁以上老人跳广场舞,请务必记住这3件事。

不是你感觉没事就真没事,很多心血管疾病是“哑巴病”,不发作时毫无症状,一旦诱发,后果就是“突然倒地”。

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监测,尤其是跳舞前后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的人,必须立刻就诊。

别信“跳得越久越健康”,60岁以上的老人,最适合的运动时间是20-30分钟,强度以“微微出汗、呼吸稍快”最好。

太长的时间、太高的强度,不仅不能养生,反而可能让你的膝盖、心脏提前“退休”。

北京协和医院运动医学中心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运动应遵循“适度、低冲击、有节奏”的原则,过度运动反而会增加骨折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别迷信那些“花哨”的舞步,比如抖腿、快速扭腰、踢腿、跳跃,这些动作对关节压力极大。

建议选择节奏慢、步伐稳、动作柔和的舞蹈,比如太极式广场舞、慢三步、步行舞。哪怕是简单的“原地踏步”加手部动作,也能达到锻炼效果。

记住,跳舞是给身体“加分”,不是“透支”。

门诊曾接诊过一位65岁的阿姨,跳广场舞三年,最近开始膝盖疼,走路困难。拍片显示是重度骨关节炎,医生建议停止跳舞。阿姨很委屈:“我一直以为跳舞是锻炼身体,怎么就跳出病了?”

真相是——跳舞没错,但你得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跳、能跳多久、该怎么跳。

不怕你跳舞,就怕你乱跳。任何一种运动,都不是“百利无害”。尤其是对于身体已经开始退化的老年人而言,运动的“度”和“方式”才是关键。

跳广场舞,跟吃药一样,剂量对了是良方,过了就是毒药。

我的心脏、膝关节、腰椎是否经得起跳舞?我的跳舞时间有没有超过30分钟?我的动作是否柔和缓慢,是否做了热身和拉伸?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能认真对待,你跳的广场舞才是真正的“养生舞”。

很多疾病不是突然发生,而是在你一次次忽视身体信号、一次次“硬撑”的跳舞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广场舞不是不跳,而是要跳得对、跳得值。别等到“跳出病”才想起医生说的话,那时候,代价就太大了。

资料来源:
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R].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
②.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现状分析[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标签: 老人 广场舞 医生 骨质疏松 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