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退休人员福音!成都娱乐市场暗流涌动,大众舞厅竟成社保新风口 月入过万不是梦!

好消息来了!最近成都街头巷尾的大爷大妈们发现,退休生活又添新去处。那些曾经被年轻人霸占的舞厅,如今成了中老年朋友的"第二社保局"。您可别小看这5块钱一张的门票,里头藏着让退休金增值的大智慧。

时间倒回三年前,疫情刚过那会儿,成都东南西北的莎莎舞厅可是年轻人的天下。灯红酒绿中,小伙子们搂着年轻姑娘跳"三曲十元"的贴身舞,场面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可谁也没想到,今年开春文体局一纸整改令,全市38家莎莎舞厅集体熄灯。就在大伙儿以为中老年人又要回归广场舞时,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全市21家大众舞厅突然人满为患,日均客流量暴涨300%,单日流水破万成了家常便饭。

这事得从退休人员的生活账本说起。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成都现有退休人员286万,平均养老金3580元。以前大伙儿都去免费公园跳舞,可如今这些收费5-15元的舞厅反而更受欢迎。您猜怎么着?原来这里头藏着门道——既锻炼身体省医药费,又能靠教舞赚外快。举个实例,62岁的张阿姨原是纺织厂女工,退休后在大众舞厅教交谊舞,现在每月多挣2000块,比养老金还多出三成。

要说这大众舞厅的逆袭,还得感谢政府去年推的"银发经济"政策。文旅局明文规定,证照齐全的群众文化场所可享受税费减免。位于武侯区的老牌舞厅"夕阳红"就是受益者,原本每月2万的场地租金,现在政府补贴后只需缴纳8000元。老板老李算过账:按现在日均500客流量,门票收入7500元,加上茶水销售,月净利润能达到惊人的12万。

不过最让人惊喜的是,这些舞厅正在悄悄改变退休人员的社保结构。根据成都人社局调研,参与舞蹈培训的退休人员,医保支出平均下降18.7%。道理很简单:每天跳舞两小时,三高指标都下来了。更有些灵活就业的"银发教练",通过舞蹈教学缴纳灵活就业社保,退休金比同龄人高出两档。

眼下这波"舞厅经济"还带动了周边产业。您看那些卖舞鞋的店铺,国产老品牌"红舞鞋"三个月销量翻五番;街边的裁缝铺新增了舞蹈服定制业务;就连外卖小哥都开辟了新路线——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往各舞厅送养生茶。这盘棋越下越大,据商务局测算,单大众舞厅带动的银发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亿元。

当然,监管部门的眼睛可亮着呢。文化执法大队每周突击检查,严防有偿陪侍死灰复燃。不过大爷大妈们自有对策:跳国标要穿标准舞鞋,练拉丁得保持安全距离。您要说完全没有"擦边球"?那倒未必。但多数人心里门儿清——咱们这把年纪,健康才是真社保。与其计较那十块八块的茶水钱,不如把身体跳得棒棒的,少给儿女添麻烦。

说到这儿您可能想问:这跟社保改革有啥关系?其实关系大着呢!国家正在推行的"个人养老金"制度,鼓励大家多渠道储备养老资本。这些大众舞厅不就是现成的养老投资?花小钱买健康,靠技能增收入,既减轻医保负担,又充实退休金袋子。要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养老。

标签: 成都 舞厅 大众 娱乐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