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职责两相淆,父母执鞭代师劳。
凌晨1点,一位父亲在台灯下逐字批改作文,手机屏幕里弹出班主任的提醒:“请家长确保孩子古诗默写全对。”这一幕,不是特例,而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当“检查作业”变成家长的KPI,“代课辅导”成为家庭必修课,我们不禁要问:本该教书育人的老师,为何退居二线?本应温暖陪伴的家长,为何扛起了教学大旗?
场景一:晨读现场
孩子磕磕绊绊背课文,一旁的妈妈早已熟记《滕王阁序》,连注释都能倒背如流;
场景二:课后时光
数学作业本上,爸爸用三种解法推导答案,而老师只留下一句“请家长监督完成”;
场景三:家长会现场
班主任宣读“家校合作新规”,台下父母埋头记录,仿佛参加岗前培训。
“当家长成了‘全能导师’,老师便成了‘甩手掌柜’——教育的天平正在失衡。”
调查显示:65%的家长坦言“辅导作业压力大于职场工作”,而教师群体中,43%的人承认“部分职责已转移给家庭”。这场无声的角色置换,让家庭与学校双双陷入疲惫的拉锯战。
1.焦虑贩卖下的“军备竞赛”
家长群里,“别人家的孩子”永远考满分,课外班清单越拉越长。焦虑像病毒般蔓延,逼着家长自学奥数、恶补英语,只为孩子不落人后。
2.教育专业的“信任危机”
某小学课堂实录:老师照念PPT,家长后排偷录视频——当教学变成机械流程,专业性荡然无存,家长不得不“亲自下场”。
3.制度设计的“温柔陷阱”
“家校共育”本是好意,却演变成责任转嫁的挡箭牌。作业批改、试卷分析、纪律管理……这些本该由专业教师完成的任务,正通过微信群无声地流向家庭。
“教育不是家长替老师打工,更不是家庭为学校兜底。”
1.重划边界:老师站稳讲台,家长守住餐桌
成都某名校的实验班给出范例:教师需独立完成备课、授课、批改全流程,家长只需每日与孩子谈心15分钟。一年后,学生成绩反升12%,亲子关系显著改善。
2.能力重构:从“作业监工”到“成长导师”
与其熬夜帮孩子改错题,不如教会他们整理错题本;比起在家长群刷“收到”,更重要的是每周三次放下手机,听孩子讲讲课堂趣事。
3.制度护航:用清单守住教育底线
参考深圳某区出台的《教育责任白皮书》:明确教师必须亲自完成的18项核心职责,严禁让家长代劳批改作业、监考值守等任务。规则越清晰,角色越清明。
“家长的专业应是爱的艺术,老师的专业才是知识的传承。”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让家长变成老师的“备胎”,也不是让家庭沦为学校的“分校”。
当教师重拾专业尊严,当家长找回陪伴初心,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孩子的光。正如参天大树无需园丁时刻修剪,只需阳光雨露自然滋养——我们的孩子,也终将在各自的位置上茁壮成长。
转发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期待一场教育角色的理性回归。因为只有当家长和老师各归其位,教育的星辰大海,才会真正属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