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在春晚转手绢的人形机器人,让观众眼前一亮;即将踏上马拉松跑道的人形机器人,同样令人期待。据本报报道,4月19日,全球首个“人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赛将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来自全国多个城市的近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将同场竞技。为取得好成绩,各赛队加速迭代机器人运动能力,争分夺秒开展技术攻关。
今年以来,曾遥不可及的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相较于跳舞、对话等场景,马拉松跑道对人形机器人挑战更大。据报道,奔跑对机器人关节执行器的响应速度、抗冲击能力等方面要求较高,机器人选手和人类一样要跑超过21公里,一路上还得爬坡、跨越轨道、拐14个弯。虽然是半马的距离,却是更全面的比拼。
对机器人选手的考验,归根结底是对人类智慧的检验。人形机器人跑得有多远、能不能稳定发挥,既取决于工程师的算法设计水平,又取决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水平。据报道,有的团队为“减重”,把机器人耗电又有分量的灵巧手换成质地更轻的复合型塑料;有的团队为降低跑步过程中的脚部磨损,特意给机器人穿上鞋;有的团队通过技术优化,增强机器人奔跑稳定性……这场比赛,是人形机器人历史上的首场马拉松,却是人类科技进步这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的一小站。机器人是选手,更是前沿科技的代表;机器人的跑步风采,就是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优美风景。
人形机器人跑上赛道,要跑的路程当然不止这一段马拉松。此次马拉松赛场,既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的展示高地,也是人类尝试带领机器人前往落地应用的下一个起点。通过一次马拉松竞技的“极限测试”,可以验证机器人相关技术的成熟程度、发现有待提升的性能,从而助力技术创新,为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赛道开拓新空间。有参赛企业称,机器人“跑马”成果,有望推动产品投身灾害救援、长距离巡检、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养老陪护等多种社会场景。每个参赛的人形机器人都值得鼓励,假以时日定能堪当重任。
人形机器人越过首场马拉松赛的起跑线,智能时代的产业马拉松也刚刚鸣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也提出,加快推动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创新、场景深耕等方面不断尝试“马拉松挑战”,才会裂变出更多可能,并跑入“寻常百姓家”。
机器人在马拉松赛场上的每一步,都是科技迈出的一大步。在马拉松赛场上奔跑,不只为了抵达终点,更要跑上产业发展的新起点。更多科技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的竞技场上你追我赶,新兴产业的马拉松赛道将越跑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