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并非孤例,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影响

在经济政策的历史长河中,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的举措并非孤立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历届部分总统有着相似之处,这些总统同样期望通过关税政策实现特定的经济与政治目标 。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加征关税的政策犹如一场强烈的风暴,对美国自身经济以及全球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回顾美国历史上部分总统的关税举措,从威廉·麦金莱、胡佛到尼克松、小布什,他们实施关税政策时,虽时代背景与具体目标各异,但都反映出美国在面临经济困境或产业结构调整时,倾向于采用关税工具来扭转局面。如今,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的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美国部分总统的关税举措

1.威廉·麦金莱的《麦金莱关税法案》

特朗普推崇威廉·麦金莱,称其为“关税之王”。在2025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讲中,特朗普赞扬麦金莱运用“才智和关税”使美国富强,称他是“伟大的总统”。

1890年10月,经过多次修改的《麦金莱关税法案》正式通过,这在美国贸易政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法案致力于为美国国内产业提供有力支持,将平均进口关税大幅提升至近50% ,部分商品的税率更是高得惊人,比如进口马口铁被征收高达70%的关税,其目的在于扶持国内尚处起步阶段的马口铁产业。这一做法虽然旨在保护本土产业,促进其成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流通。

除了提高关税,《麦金莱关税法案》还创新性地引入“对等条款”机制(第三章第十二条),力求“确保互惠贸易”。如果其他国家不降低从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总统有权恢复对该国输入美国的糖、咖啡、茶等免关税商品征收关税 。从美国国务院1891 - 1893年间的外交档案中可以看出,这一条款在对拉丁美洲国家的贸易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促使11个国家平均下调22%的对美工业品关税。这种独特的非对称性贸易策略,为二十世纪美国贸易政策奠定了范式基础,开创了一种新的谈判和政策制定思路 。

从积极方面来看,《麦金莱关税法案》的高关税政策在短期内为美国一些产业创造了发展空间,避免了国外成熟企业的激烈竞争,让国内相关产业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成长。“对等条款”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打开了部分海外市场,促进了美国商品的出口 。然而,这一法案也存在诸多问题。高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使得普通民众在购买进口商品时需要支付更多费用 。从国际贸易关系角度而言,这种单方面提高关税的做法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报复,不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

然而威廉·麦金莱在1897 - 1901年任职美国第25任总统期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并签署《丁利关税法》,将平均关税提高到比《麦金莱关税法》还要高的水平。大幅提升羊毛、棉纺品、丝绸和糖等商品的关税,将美国进口关税平均税率提升至52%。这一做法和特朗普期望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减少贸易逆差的想法有类似之处,都是希望借助提高关税来为本国相关产业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减少国外产品的竞争冲击。麦金莱的这一政策使得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大涨,同时加剧了全球贸易紧张。不过,麦金莱在执政后期认识到商业战争无利可图,转变为开放贸易的支持者 。

2.胡佛的《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

1930年6月,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时任总统胡佛签署《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对2万多种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出台,本是美国在经济困境中试图保护本土产业的尝试,却意外成为全球经济格局震荡的导火索。法案实施后,超过20个国家对美国商品采取报复性关税举措,各国间贸易壁垒骤然升高,国际贸易环境的紧张程度急剧攀升。从数据可见其冲击之巨:1929 - 1934年间,全球贸易额锐减约65%,美国自身出口也从54亿美元断崖式下跌至21亿美元,经济链条的紊乱程度不言而喻。

对美国而言,高关税政策并未带来预期的经济复苏,反而演变为一场“引火烧身”的危机。1930 - 1933年间,美国GDP大幅萎缩26.3%,失业率飙升至25.1%,汽车销量暴跌75%,约20%的银行在这期间走向倒闭。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单纯依赖关税保护难以破解经济困局,甚至会让危机进一步恶化。

尽管后来《互惠贸易协定》的推出,展现出美国贸易政策从单边保护主义向多边合作的积极转变,试图通过协商降低关税来重建国际贸易秩序,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造成的创伤难以在短期内抚平。它不仅是一段美国经济政策的特殊历史,更以深刻的教训提醒世界: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合作共赢才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正途,任何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行为,最终都可能反噬自身、波及全球 。

当时美国面临经济困境,胡佛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国内产业、促进经济复苏,这和特朗普在面对美国经济结构问题、制造业外流等情况时,想利用关税大棒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类似。有分析指出,《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是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外溢并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原因 。

3.尼克松将关税作为“讹诈工具”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陷入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加剧、财政赤字扩大、大量黄金外流。1971年8月,时任总统尼克松在未与任何盟友协商的情况下,宣布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同时还对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征收10%的附加费(即“尼克松冲击”),以确保“美国商品不会因不公平汇率而吃亏”。这直接导致全球汇率体系混乱,其他国家为应对美元贬值,被迫调整货币政策,引发连锁性贸易壁垒升级‌‌。例如,日本和德国等主要贸易伙伴采取反制措施,削弱了美国出口竞争力‌‌。

尼克松将关税作为“讹诈工具”试图胁迫日德等国改变贸易条款,但实际加速了美国霸权信誉的衰退。‌历史证明这种单边主义最终削弱了美国的经济领导力‌。这一单边举措和特朗普政府不按常理出牌,频繁单方面加征关税的行为有共通之处,都在国际经济领域引发了巨大波澜。尼克松的这一举措导致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关系紧张,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市场陷入混乱,美国的失业率与通胀率持续上升 。

4. 小布任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加征30%关税

21世纪初,美国钢铁行业不景气,时任总统小布什希望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2002年3月,小布什政府宣布对10类进口钢铁产品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为期3年。这一政策旨在保护本土钢铁产业和增加就业岗位。然而,关税政策导致钢铁价格飞涨,进而使得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的成本大幅增加,企业负担加重。尽管钢铁行业新增了数千个岗位,但其他行业因成本上升导致的“失血”速度远超预期,最终导致美国流失了约20万个工作岗位‌,远超当时美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

这与特朗普为促进制造业回流,对进口钢铝等产品加征关税,以保护美国相关产业的思路一致。最终,世界贸易组织裁定美国关税违规,小布什政府不得不提前撤销这一政策 。

虽然这些总统实施关税政策的时代背景、具体目标和实施手段各有差异,但都反映出美国在面临经济困境或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时,部分总统倾向于采用关税这一工具来试图扭转局面。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关税手段往往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如贸易伙伴的报复、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国内相关产业成本上升等,对美国自身经济和全球经济秩序都会造成冲击 。

二、对美国自身经济的影响

1. 通胀压力剧增

加征关税使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一成本最终大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到2025年,美国整体通胀率可能上升超过2个百分点 。各类日用品价格显著上扬,皮革、外套等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5%,这意味着每个美国家庭每年累计将多支出约3800美元 。以苹果手机为例,某款原本售价1599美元的苹果手机,在关税影响下,售价可能飙升至2300美元 。日常食品方面,美国农业部长也表示,关税加剧了美国鸡蛋价格的上涨 。从不同收入群体来看,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冲击相对更大。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导致美国低、中、高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分别损失1700美元、3000美元、8100美元,低收入家庭收入损失占其总收入比例高达4%,远高于高收入家庭的1.6% 。

2. 经济增速下滑

美国政府一系列关税政策抑制了美国国内的消费和投资。由于全球性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规模出现明显萎缩。据相关预计,这一系列关税政策将导致美国2025年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中长期经济平均增速下降0.6个百分点 。摩根大通也预计,美国今年陷入衰退的概率从30%大幅上升到60% 。在极端保护主义的影响下,美国治理滞胀的政策工具作用大打折扣,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美国政府不及时调整关税政策,其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平衡赤字、促进增长等目标将难以实现 。

3. 制造业回流受阻

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促进制造业回流,但现实却事与愿违。目前美国制造业时薪工资约为35美元,远高于许多发展中经济体 。在严格的移民政策背景下,美国新增劳动力规模有限,难以对制造业回流形成有力支撑 。在普遍加征高额关税的情况下,美国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急剧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被严重削弱,资源配置效率大幅下降,这使得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制造业回流的目标变得愈发遥远 。

4. 贸易逆差难平衡

美国进口商品多为计算机电子产品、交通设备、化工、机器设备、日用品等工业制成品,而出口商品主要是高技术产品、工业中间品和资源型商品 。在普遍加征关税的情境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放缓且割裂加深,美国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外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降低,而其出口的资源型商品可替代性较强 。这就导致加征关税难以有效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

5. 美元霸权受挑战

美国对外发动全面“贸易战”,导致全球贸易明显收缩,这使得美元的支付和储备货币属性被逐渐削弱 。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增强,导致美元走弱,美元资产大幅缩水,美国主权信用也受到明显动摇,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重构的步伐有望加快 。

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 贸易规模萎缩

世贸组织初步估计,美国自2025年初以来推出的关税措施,可能导致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总体萎缩约1%,比之前的预测下调近4个百分点 。美国对众多贸易伙伴加征关税,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增加,贸易成本大幅上升,许多企业不得不减少贸易往来,这严重阻碍了全球贸易的正常发展 。

2. 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

加征关税推高了中间品贸易成本,对于汽车、电子等高度依赖全球分工的行业来说,影响尤为严重 。例如,美国对钢铁加征25%关税后,汽车零部件贸易成本大幅上升,加剧了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跨国企业虽然被迫加速供应链重组,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制造业回流,还可能形成区域化供应链体系,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碎片化 。

3. 多边贸易体系受冲击

美国以“对等”名义单边加税,这一行为严重违背了WTO的非歧视原则 。欧盟、加拿大等经济体纷纷表示将出台对美反制措施,如欧盟计划对美国威士忌、摩托车加征50%关税,这极有可能引发跨大西洋贸易战 。美国的这种做法削弱了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得全球贸易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

4. 新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东南亚、拉美等地区成为替代供应商,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例如,智利车厘子取代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但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以马来西亚提议在RCEP框架下排除“中美双重来源”产品为例,凸显了区域贸易规则重塑过程中的复杂性 。

5. “去美国化”趋势加速

中美关税博弈促使企业加速调整供应链 。特斯拉将产能转移至德国工厂,墨西哥对美出口份额上升,而中国份额相应流失;ASML的中国客户减少美国光源模块采购,转向日本供应商 。全球产业链正呈现出区域化、多元化的布局趋势,“去美国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

6.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美国宣布关税政策后,美股三大指数出现下跌,墨西哥比索、加元等货币也出现剧烈波动,投资者纷纷转向黄金等避险资产 。长期高利率叠加通胀风险,对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也产生了冲击 。

结语

美国加征关税的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美国自身经济带来诸多负面效应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世贸组织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6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这种量变引发的质变,让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越来越像打在棉花上。中国从"一带一路"到金砖扩容,从数字丝绸之路到绿色能源合作,这些战略级布局正在重塑21世纪的贸易版图。

历史经验已经多次证明,单纯依靠关税手段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难以控制的负面后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贸易问题,才是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 。

标签: 美国 全球经济 特朗普 关税 麦金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