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大篆)父子之情怀
题款:(美术字)海峡两岸
落款: 李(篆刻钤印)
作品呈现的是:一块书本形状的木板上,阴刻着(美术字)“海峡两岸”四个字。书的右上角小面积雕凿出原木色的海岛形状,阳刻大篆“父”字;左下角大面积雕凿出原木色的大陆形状,阳刻大篆“子之情怀”四个字,两者相对空白处为泛黄的乳白色,寓意台湾海峡。
附注:作者李梅舞当年还在襁褓中,时年26岁的父亲李振楷任陈济棠麾下"海鸿轮"(商船)船长,因时局变化,“国军”溃败,退守琼岛。海南解放后,其父亲于1950年夏天随国民党败走台湾。从此,杳无音讯。四十年来,隔海相望,天各一方。 直至1988年,当66岁的父亲李振楷在香港拥抱40岁的儿子李梅舞时,老泪纵横,自惭未能尽子、尽夫、尽父之责,自责“不为人子、不为人夫、不为人父”。其父亲曾任台湾《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前人事部长,他带回30余件于右任、陈立夫等名家的墨宝,将半生珍藏交予大陆的儿子,让离散的文明碎片重归母体。后来,李梅舞据此主编《“枝叶同根”书画作品集》(李梅舞儿子李尚滨作序,西泠印社出版)一书,并创作了此幅书刻作品《父子之情怀》。
【作品赏析】
李梅舞的《父子之情怀》以独特的木刻艺术语言,将个人家族史与家国情怀熔铸于方寸之间。作品以“书本”为形,暗喻文化传承;右上角原木色海岛刻“父”字,左下角大陆刻“子之情怀”,中间泛黄乳白象征海峡,构图精妙,寓意深远。大篆古朴厚重,承载千年汉字文明;海岛与大陆的对应,既是个体亲情的离散,亦是两岸历史的缩影。
作者借父亲李振楷的漂泊人生(解放初从海南赴台,至晚年香港重逢),以刀代笔,刻下跨越四十年的思念与愧疚。父亲带回的于右任、陈立夫等名家墨宝,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离散文明的重归母体。此作不仅是父子之情的凝结,更是一代人的家国记忆,呼应“枝叶同根”的主题——血脉不断,文化同源。
作品的局部展示
作品的局部展示
作品的局部展示
作品在各展厅展示
作品装饰家居的各种场景
欣赏之,吟诗一首,点赞!
白话新诗《刻痕》
海岛很小,
只容得下一个“父”字;
大陆很大,
却刻不满“子之情怀”。
中间那片泛黄的空白,
不是海峡,
是四十年的沉默与等待。
直到某天,
木纹里渗进泪水,
书本终于合上——
原来我们,
从未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