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当这段经典的越剧唱词悠悠响起,仿佛瞬间将我们拉回那个诗意缱绻的越剧世界,而徐玉兰所塑造的贾宝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了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2017年,这位越剧大师永远地告别了尘世,享年96岁。但她留下的艺术瑰宝,以及那些充满爱与坚韧的人生故事,至今仍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不断被人们传颂。
家境优渥却一心逐戏梦
民国初年,徐玉兰出生在一个颇为富足的家庭,父亲身为晚清秀才,为家庭营造了相对优渥的生活环境。小时候的她,生活无忧,时常跟着痴迷戏曲的奶奶穿梭于各个戏场。起初,她只是把听戏当作一种玩乐,纯粹是凑个热闹。但随着年岁渐长,越剧那独特的韵味,如同一股神秘的力量,悄然将她吸引,一颗热爱越剧的种子在她心底种下,并且生根发芽,愈发茁壮。
当徐玉兰向父母提出想要学戏的想法时,却遭遇了强烈的反对。在那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唱戏被视为低贱的行业,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只有家境贫寒、走投无路的孩子才会选择这条路。父母心疼女儿,不想让她去吃学戏的苦头,同时也顾及家族的颜面,坚决不同意她的请求。
然而,徐玉兰骨子里就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她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于是,她开始软磨硬泡,哭闹、绝食,想尽了各种办法。奶奶心疼孙女,在中间极力周旋劝说,最终,父母无奈之下只好点头应允。1933年,年仅12岁的徐玉兰,终于如愿踏入了越剧的大门,开启了她充满挑战与梦想的戏曲之旅。
刚进入越剧班子,徐玉兰就体会到了学戏的艰辛。每天天还没亮,她就得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开始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压腿时,那种酸痛感让她忍不住落泪;下腰时,身体的极限被不断挑战;吊嗓子更是枯燥又乏味,稍有懈怠,便会招来师父严厉的斥责。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她退缩,她和一群同样怀揣梦想的小姐妹们相互鼓励,在艰难的日子里寻找着属于她们的快乐。
有一次,在排练过程中,徐玉兰因为对角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师父产生了分歧,年少气盛的她,竟然直接和师父吵了起来。这一下可闯了大祸,师父盛怒之下,重重地责罚了她。她满心委屈,却又无处诉说,只能独自默默承受。没想到,这件事传到了奶奶的耳朵里。奶奶心疼得不得了,立刻赶到戏班,想要把她接回家。徐玉兰得知后,心急如焚,慌乱之中,她竟躲进了一个空棺材里。在当时,棺材被视为极为晦气的东西,可徐玉兰为了能够继续学戏,已然顾不上这些迷信的说法。奶奶在戏班里四处寻找,始终不见她的踪影,最终无奈地离开了。就这样,徐玉兰成功地留在了戏班,也正是这份坚持,让她逐渐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在18岁之前,徐玉兰一直主攻老生这一行当。尽管那时的她并没有大红大紫,但只要能够在舞台上唱戏,她就感到无比满足。直到有一天,一位独具慧眼的老板看中了她的潜力,想要将她招致麾下,不过提出了一个条件——改唱小生。徐玉兰此前虽有过唱小生的经验,而且凭借扎实的功底,她自信能够驾驭,便欣然答应了这个请求。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开启了她辉煌的演艺生涯。
改唱小生后的徐玉兰,凭借着出色的表演天赋和扎实的基本功,迅速在越剧界崭露头角。她所塑造的每一个小生角色,都被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仿佛从戏文中活了过来。尤其是她与王文娟携手合作的《红楼梦》,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她所饰演的贾宝玉,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邂逅爱情,勇敢坚守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徐玉兰的演出邀约也越来越多,她的足迹遍布各地。在一次前往宁波演出期间,她经常到老板家中做客吃饭,也正是在这里,她邂逅了生命中的那个他——俞则人。俞则人是一名小学老师,每次见到他,总是穿着一袭干净整洁的长衫,浑身散发着儒雅的气质,这种独特的文人气息深深吸引了徐玉兰。
经过打听,徐玉兰得知俞则人是老板的侄子,暂时借住在老板家中。这个消息让她心中暗自欢喜,觉得这样便有了更多与他相处的机会。此后,她开始有意无意地制造与俞则人的“偶遇”。她发现俞则人经常在天井附近读书,于是便常常找借口前往那里。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悉起来。俞则人性格老实木讷,而徐玉兰则活泼开朗,两人一动一静,性格上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在频繁的接触中,爱情的火花悄然在两人之间点燃。
然而,这段美好的恋情却遭到了周围人的反对。尤其是一位蒋姓太太,她的丈夫在日本特高课工作,自认为身份高人一等,对家境贫寒的俞则人十分不屑。她多次打着为徐玉兰好的旗号,劝阻她与俞则人交往。面对这些无端的干涉,徐玉兰始终不为所动,她坚信自己的选择,坚决要与俞则人在一起。
蒋太太见劝说无效,恼羞成怒,竟利用丈夫的势力,试图将俞则人逼走。一天,徐玉兰像往常一样前往天井与俞则人相会,却迟迟不见他的身影。后来,她从别人口中得知,俞则人受到了威胁,被迫离开了。徐玉兰心急如焚,四处打听他的下落,最终找到了他。她向俞则人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愿意与他携手共度。在徐玉兰的坚持下,两人终于坚定地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战火中的慰问与家庭变故
1953年,徐玉兰受邀前往各个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当她看到台下那些为了抗美援朝而不辞辛劳、疲惫不堪的战士们时,内心被深深触动,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她当即决定,要前往朝鲜前线,为那些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带去精神上的慰藉。
这个决定并非易事,朝鲜战场硝烟弥漫,危险重重,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文工团的领导纷纷劝她要慎重考虑,不要轻易冒险。就在她感到失落和无助的时候,陈老总得知了此事,对她的想法表示了支持。在陈老总的同意下,徐玉兰毅然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征程。
初到朝鲜战场,徐玉兰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她担心越剧作为一种地方剧种,战士们可能并不熟悉,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然而,当演出正式开始后,她的顾虑瞬间烟消云散。战士们看得全神贯注,沉浸在越剧的精彩表演之中,甚至还会随着剧情与演员进行互动。有一次,在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当演到梁山伯生命垂危之际,台下突然有战士站起来喊道:“你不要死啊,快去参军吧!”这一有趣的互动,引得全场哄堂大笑,也让徐玉兰感受到了战士们的热情与真诚。
还有一次,演出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许多战士匆匆赶来。原来,他们因为执行任务而迟到了。徐玉兰看到这一幕,心中满是心疼,她毫不犹豫地决定,重新开始表演,只为了让这些迟到的战士也能完整地欣赏到越剧的魅力。尽管头顶不时有敌军飞机呼啸而过,但徐玉兰毫不畏惧,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中,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表演。她的精彩演出受到了金日成的关注,金日成特意邀请他们进行表演,并亲自接见了他们,这无疑是对徐玉兰和她的团队最高的赞誉。
1954年,志愿军停战回国,徐玉兰也跟随部队回到了家乡。与俞则人重逢的那一刻,两人紧紧相拥,所有的思念与牵挂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不久之后,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温馨而甜蜜。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俞则人意外早逝,只留下徐玉兰独自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以徐玉兰的名气和美貌,不乏众多追求者,许多优秀的青年纷纷向她表达爱意。但在她的心中,俞则人是无可替代的,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所有人,选择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
各自精彩的人生轨迹
在徐玉兰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儿子茁壮成长,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儿子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退伍后,他凭借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特长,转行成为了一名音乐编辑,在音乐的世界里继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小儿子则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选择出国留学,进一步深造。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不断充实自己,最终选择在国外定居,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而徐玉兰本人,即便在退休之后,也依然心系越剧。她与好友王文娟共同创办了上海越剧团红楼剧组,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经验都倾注其中。她忙碌于剧团的各项事务,甚至连儿子的婚礼都未能抽出时间参加。但她并不后悔,因为越剧早已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徐玉兰的一生,是为越剧艺术奉献的一生,也是充满爱与坚韧的一生。她在舞台上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为观众带来了无数经典的演出;在生活中,她用坚强和执着诠释了爱情与母爱的伟大。她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越剧爱好者不断追求梦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人在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上,如何用热爱和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