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湖北郧西:“家门口”打造民意“大舞台”

郧西县城关镇人大代表在东方社区代表联络站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并共商解决方案。周勇摄

近年来,湖北省郧西县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动家站点高效运转,实现代表“家门口”履职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县家站点累计开展接待活动1800余次,服务群众5.4万人次,推动解决民生难题960余件,真正让群众“找得到代表、说得上心事、办得成实事”。

谋局“怎么建”——“从无到有”打造“专属地”

走进“郧西县城关镇代表之家”,学习角、议事厅等功能齐全,制度上墙清晰明了。庄严国徽映衬下,“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熠熠生辉。

“现在我们也有履职专属阵地了!”日前,县人大代表邓捍文谈起首次在家站接待群众时仍感自豪。

怎样建好家站点?2022年7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赴江西上饶、湖北武穴等地考察学习家站点建设经验。随着一份《人大代表之家、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的正式出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朝晖对把家站点打造成“代表常在、群众常来、意见常提、实事常办、效果常现”的目标愈加清晰。

“我们坚持便民原则,在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区域合理设站,确保代表联系选民、选民找到代表都方便。”代工委主任黄开庆回忆建站历程时说道。

当年8月,全县18个乡镇聚焦代表联系选民、民生实事等,因地制宜,打造“一站一品”家站点。2023年设文旅、人才等专业站,2024年建鄂陕省际水生态保护站。目前按“七有”“四统一”标准,建成规范化代表之家16个、联络站80个、专业站8个、省际站1个,村社设联络点,实现“16+80+8+1+N”阵地全覆盖。

破局“怎么管”——“从有到优”助力“唱主角”

怎样管好家站点?县人大常委会以制度建设破局,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站,让家站点焕发民主活力。

县人大常委会配强家站点工作力量,联络站站长由乡镇班子成员或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担任,副站长由县直单位负责人兼任,并组建专家智库;每个站点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代表履职服务,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庆东介绍,通过专兼职结合,实现“有人管、有人干”。

为进一步加强家站点规范化运行,2023年8月,县人大常委会出台《家站点常态化运行工作方案》,建立代表联系选民、述职、学习培训、建议办理、意见反馈等10项制度,规范家站点运行管理。制度明确:代表小组每年活动不少于4次;每月第二周周二为“代表接待选民日”,安排代表轮流接访;每位代表任期内至少向选民述职1次。通过细化规则、强化执行,确保家站点规范运作、长效服务,推动代表履职制度化、常态化。

县人大常委会还建立联系指导制度,每季度检查评估家站点活动,对代表履职实行登记、公示和积分管理,年底通报结果并作为评优和连任的依据。香口乡人大主席彭先宏表示,该模式有效激励代表履职,已有代表因履职不力被劝辞,现在代表们积极“抢话筒、比成绩”。

全县家站点建成运行以来,县人大常委会每年组织2次现场会,通过观摩交流推进履职。开展评优活动,评选优秀建议23件、办理先进单位25个、优秀代表11名,并在联络站公示,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立局“怎么用”——“从优到强”发挥“大能量”

怎样用好家站点?县人大常委会创新活动形式,激活家站点引擎,让“小站点”发挥“大能量”。

“没想到我们的建议能变成真金白银!”羊尾镇人大代表杨冰城至今记得去年夏天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2023年7月22日,在镇代表之家,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晗当面交出一份“成绩单”——2078万元专项资金注入汉江沿线村庄,环境整治与产业配套同步推进。这是该县独创的“三个面对面”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承办单位与代表面对面答复、面对面反馈、面对面再征求意见,确保每条建议“落地有声”。

今年3月11日,马头山羊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里热气腾腾。养殖大户老李操着浓重的乡音说:“种羊培育能不能再加强?”他的问题立刻得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建成和畜牧专家的现场回应。这天正是“相约星期二”活动日,全县238名代表同步进驻105个家站点,共赴一场与选民的“春日之约”。

最特别的会议在4月8日上演。县人大常委会把生态环保工作审议会“搬”进了环保代表联络站,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围坐一圈。村民王大姐关于河道治理的建议当场被记入审议意见,这种“站内议事”模式已促成6条“金点子”转化为治理实效。

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郧西县代表家站点已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平台。城关镇创新“党建+邻里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点”模式,累计收集民意760余条,推动办成智慧安防、停车位改造等民生微项目。各站点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履职路径,形成“一站一品”格局,真正让民主实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邹景根、周勇、陈兰)

标签: 湖北 民意 郧西 湖北郧西 郧西县城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