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田坎舞者”的23年彩虹岁月

“咚!咚!咚!”近日,四方碑村油菜田边,伴着《赛马》的激越旋律,12位身着花布衬衣的农妇挥动鼓槌,翻飞的红绸带在田坎上划出彩虹弧线。鼓点与泥土的震颤中,这群平均年龄五十多岁的农村妇女,正用汗水浸润的舞姿讲述着她们跨越23年的蜕变故事。

挥动鼓槌的“田坎舞者”。

时针回拨至1999年,35岁的民办教师朱仲英因学校精减人员黯然离岗。随后,她在卫校苦读三年,于2002年穿上白大褂成为四方碑村乡村医生。

走家串户后,朱仲英的问诊箱里渐渐多出的不只是药瓶,还有她在走家串户时收集的叹息——村里的妇女们常坐在门槛上发呆,丈夫外出务工的孤寂与农闲时日的漫长,让大家的生活枯燥乏味。

乡村医生朱仲英。

“得让姐妹们活出精气神!”这个发现让朱仲英决心为大家带来新生活。她翻出压箱底的CD,把从镇上学来的广场舞动作教给最初5个敢“吃螃蟹”的姐妹。这支零散的队伍逐渐壮大,直到2013年保和镇四方碑村彩虹舞蹈队成立时,终于有了30余名成员。

日常练习中的彩虹舞蹈队。

成立之初,这支“娘子军”像春日的蒲公英四处飘荡:今天借李家的院坝,明天蹭王家闲置的晒谷场,最窘迫时甚至就在田坎上,踩着满地野草数拍子练舞。“那个时候就像游击队一样,东一头、西一头,但是大家的热情依然不减。”朱仲英回忆道,直到后来有了村两委的支持,舞蹈队才在村委会活动阵地定下了练习场地。

“大家都是农村妇女,学起舞步来要慢很多。”60岁的朱仲英掏出珍藏的“笔记本”,发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画满队形走位图。这位智能手机“小白”硬是啃下糖豆网、抖音上的舞蹈教程,将民族舞改编成坝坝舞,把每句歌词对应的队形画下来,如今已画了百余张纸。

蜕变总伴着阵痛。2017年的保和镇农民运动会上,这支从没登上过舞台的队伍在台上“全军覆没”。“音乐踩不准点,全身僵硬,动作像提线木偶。”队员们至今记得初演时的窘迫。但正是这次“出丑”,让她们更有动力,把练舞融入日常生活,用挥锄头的干劲攻克每个舞步。

十二载春秋流转,这支“奶奶级”农妇舞蹈队跳出了奇迹: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舞台,她们带着泥土味的原创作品先后斩获雁江区第十三届群众广场舞大赛亚军、资阳市百姓大舞台才艺大比拼优秀奖;从自娱自乐到47场义务演出,她们把鼓声送进敬老院,让10场节日义演温暖孤寡老人的心。

日常练习中的彩虹舞蹈队。

“现在一天不碰面就心慌,大家就像亲姐妹一样。”舞蹈队队员张群抚摸着演出服上的碎花图案说,如今的四方碑村,农闲时的麻将声已被鼓声取代,舞蹈队就像互助小组,谁家遇到困难,都有“舞搭子”们搭把手。

夕阳西下,队员们收拾好鼓具,沿着田埂往家走。春风掠过翠绿的油菜田,吹起她们鬓角的白发,却吹不散脸上的笑意。朱仲英望着姐妹们挺直的背影笑道:“城里人能跳广场舞,我们也能跳坝坝舞!现在姐妹们眼里的光,比得奖更金贵。”

日常练习中的彩虹舞蹈队。

她轻轻摩挲着衣兜里画满队形图的泛黄纸页,那里藏着她更大的愿望——要让舞蹈的种子飘过四方碑村的油菜田,让留守妇女都能在舞蹈中找到活法,“当她们踩着土地起舞时,眉眼间漾起的不是沧桑,而是对日子的盼头!”

这支在田坎上舞动人生的队伍,正如她们的名字“彩虹”,在乡野间架起一座通向精神富足的桥。她们用23年时光证明:当鼓点敲响,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能舞出耀眼的光芒。

全媒体记者 陶思懿 赵梦婕 严孜晗 冯柏瑞 王仲杰

标签: 舞者 彩虹 田坎舞者 方碑村 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