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毕节非遗 焕新出彩丨笙歌不息 舞步生辉

开栏的话巍巍乌蒙,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滔滔赤水,文明薪火生生不息。这里,彝族铃铛舞踏出迁徙史诗的铿锵节拍,苗族飞歌唱响生命礼赞的天籁之音;这里,大方漆器流转百年匠心独运,织金砂陶凝结远古智慧结晶。从织金苗族蜡染的冰裂纹理,到黔西文琴戏的丝竹雅韵,毕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繁星缀满夜空,构建起立体鲜活的文化生态系统。今日起,本平台开设《毕节非遗 焕新出彩》栏目,全景记录毕节非遗的焕新之路:记录深山匠人的坚守,展示都市文创的跨界探索;聆听非遗传承人的生命记忆,聚焦青年创客的破界实验;见证非遗与科技共舞,记录文脉与时代共鸣。让我们携手,让千年非遗在乌蒙大地绽放新时代光彩。毕节非遗 焕新出彩丨笙歌不息 舞步生辉——记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祝英清晨阳光透过纳雍县第二中学“滚山珠”艺术团的排练室斑驳地洒在地面与地板上明暗不一的脚印交织成时光的纹路“腰要像竹子一样有韧性,但又不能僵硬;脚要像山风拂过树叶,轻盈却有力量。”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祝英向学生作着示范,手中一支长50厘米左右的芦笙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吹奏出曲调的瞬间,仿佛来到苗岭那片广袤的山间。耳濡目染学技艺1978年7月,祝英出生在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她所学所传的芦笙舞发源于此。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历史悠远。相传,苗族祖先在迁徙途中,前路险阻、荆棘遍野,苗族青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荆棘林时,就用血肉之躯滚出一条路来,让族人通过。苗族后人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青年,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压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名为“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谢健锋 摄)1989年,“地龙滚荆”改名为“滚山珠”。2006年,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祝英的父亲祝明学、二叔祝明贵,均为“滚山珠”民间艺人。每逢节庆或农闲时节,村民们会聚在一起进行芦笙舞表演,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祝英启蒙的土壤。自记事起,只要祝明学、祝明贵有表演,祝英都会跑去观看。这种身着苗绣服饰,边吹芦笙边舞蹈,时而以头为足,时而扣肩倒立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吸引着她。(谢健锋 摄)祝英很羡慕二叔能外出表演,她想学好“滚山珠”,也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此后,祝英常常找地方独自练习芦笙吹奏、侧空翻等动作,田间地头、山坡荒岭都留下了她的身影。眼见祝英对“滚山珠”有兴趣、肯吃苦,父亲便开始传授她芦笙曲谱和吹奏技巧,要求其熟记传统曲调的旋律、节奏与音色变化。渐渐地,祝英“乐舞一体”的基本功愈发扎实,她能熟练地边舞边吹奏芦笙,对“滚山珠”的热爱也越来越浓烈。后来,祝英正式拜师祝明贵,学习“滚山珠”。苦练成就儿时梦1991年,纳雍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李永跃到村里选拔演员。场内,祝明贵等人的精湛技艺抓住了众多村民的目光;场外,祝英却一遍遍重复着舞蹈技巧,沉浸在“滚山珠”的世界里。不经意间,李永跃的目光瞥到了祝英,彼时还差一名小演员未选拔。他轻轻将祝英叫过来:“把你刚才跳的芦笙舞再跳一段好吗?”祝英眼中闪烁着疑虑,却没有丝毫的怯场。“就你了!”祝英连续表演几个高难度翻滚动作之后,当即获得了李永跃的认可,她也获得了参加贵州省首届村寨文艺调演的机会。(谢健锋 摄)调演现场,灯光璀璨,观众席上坐满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和文化爱好者。舞台上,祝英自吹自跳表演“滚山珠”,观众的掌声越热烈,她的速度就越快,忘我地沉浸在表演中。观众无一不被这来自大山深处的艺术所震撼。1993年,祝英已经固定在贵州红枫湖景区表演,一个“家里来”的电话,让她的生活迎来了新的转折点。电话内容是要求祝英立即返乡,准备参与赴加拿大演出人员的遴选。这一次,不但是她个人的梦想之旅,更是为家乡为祖国争光的重要时刻。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从祝明贵的滚山珠队,和同为“滚山珠”民间艺人王景才的队伍中,挑选出4名男性和2名女性组成临时团队,祝英在列。向着共同的目标,大家迅速建立默契、表现出彩。(潘中泽 摄)带着家乡人民的期望,他们抵达加拿大。面对异国观众,祝英心中既忐忑又激动。站在聚光灯下,所有的顾虑都被抛诸脑后。她与队友们用“滚山珠”舞蹈展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外国友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对这样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表示欣赏。那一刻,祝英深刻体会到,“滚山珠”不仅属于她自己,也是属于民族的、世界的。以担当守护传承此后十年间,祝英在红枫湖景区、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园、云南民族村、黄果树景区以及毕节夜郎民族村等地进行演出,在宣传“滚山珠”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2004年4月,纳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向祝英发去一份特殊邀请——希望她能回到家乡开办“滚山珠”培训班培育新人。祝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只要有孩子想学,我就教。”在祝英心中,“滚山珠”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她一生的坚守。(杨英 摄)说干就干。祝英首先选择了“滚山珠”的诞生地——猪场乡新春村作为传承地点,在新寨小学开设了首个“滚山珠”培训班。最初,学员仅有8人,他们大多来自周边村寨,有的甚至要走好几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了解情况后,祝英主动承担起了孩子们的食宿开销,她在学校附近租了土地种植土豆、玉米,还养了猪,动手做饭给大家吃;晚上,孩子们被安排住在村委会提供的房间里,便于参训。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学生们的技艺日益精湛,在各类表演中屡获佳绩。祝英用行动诠释了对“滚山珠”这份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杨英 摄)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滚山珠”,学员人数迅速增加。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纳雍县政府决定将培训基地转至县城内,并在纳雍三小和纳雍县第二中学分别设立了专门班级,接纳从新寨小学转来的学生。祝英还创立了“滚山珠”艺术团,与成员们共同挖掘“滚山珠”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表演形式。他们将舞步里的走、移、跨、转、立、踢、勾、翻等基础技巧重新排列组合,精心创编出如《给拖裹》《登及摘》《阿薄》《子咯夫》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舞蹈,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杨英 摄)至今祝英已教导近600名学生她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欢迎所有对“滚山珠”怀有热情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加入学习行列她坚信传承“滚山珠”需要更多元的力量汇聚使其历久弥新夕阳余晖漫过排练室将跃动的身影拉长在木地板上那些深浅交错的脚印悄然叠加了新痕迹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标签: 舞步 毕节 生辉 舞步生辉 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