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听见,《雷雨》!

编者按:3月29日、30日,“东艺制造”首部原创舞剧《雷雨》在历经南京、武汉、苏州、扬州、长沙、郑州六城口碑洗礼后,登上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该剧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出品制作,先后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目前已入围2025舞剧“荷花奖”终评。本期,该剧作曲、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教授关鹏将分享他的创作心得。

文 | 关鹏

2024年,为纪念剧作家曹禺代表作《雷雨》发表90周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携手北京闲舞人工作室及其他国内多个舞台艺术门类的顶尖艺术家,共同打造了舞剧版《雷雨》。作为该剧的作曲,我想在此分享音乐创作的探索与感悟。

舞剧《雷雨》的叙事表达与审美取向

在构建舞剧《雷雨》的整体风格时,主创团队一致认为,舞剧《雷雨》作为文学经典的舞蹈化演绎,必须在表达方式上超越话剧的框架,才能真正赋予其独立的舞蹈艺术价值。如果仍旧依赖话剧的表达逻辑,舞剧的独特性就会被削弱,甚至可能陷入“无声话剧”的困境。因此,在这次创作中,我们力求找到一种超越语言叙事的新方式,使舞蹈、音乐、舞美、灯光等多种艺术元素在统一的美学框架下有机融合。

1.叙事方式的重构:

倒叙与多重时空交错

舞剧《雷雨》不同于传统话剧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倒叙、多层叙事空间的交错,采用碎片化、回溯与重构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命运纠葛。比如在开场章节就直接展现悲剧的终局(如四凤、周冲的死亡),随后通过倒叙回溯事件的因果。这种“结局的倒置使得剧中角色带有如小说叙事中的全知视角,并不断在全知与限制视角之间进行转换,在角色的塑造与跳脱中形成一种遮蔽与显露交织的间离效果。”(高雅《舞剧〈雷雨〉的密码解读》)

此外,舞剧通过24个章节重构时空,打破原著四幕剧的线性叙事。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的段落不依循事件发展排列,而是以情感逻辑串联,形成心理蒙太奇效果,将多重时空的片段在舞台上进行有机拼接,使人物关系与命运纠葛交织而生。

2.审美风格的凝练:

符号与意象交织

舞剧《雷雨》的审美风格建立在高度符号化的视觉与身体表达之上,旨在强化作品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使舞台呈现不仅承担叙事功能,更成为观众心理体验的重要构成部分。比如角色专属的肢体语言、舞美设计中的权力象征与平衡意象、服装设计中区分心理状态的色彩编码等,都通过符号化表达强化了情感深度。

在这样的叙事重构与符号化表达基础上,音乐成为舞台叙事的重要线索之一。接下来,我将从音乐主题、音效主题、极简手法与多重风格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音乐意象的塑造:

主题符号与风格融合

在舞剧《雷雨》中,音乐不仅承担情感表达和氛围塑造的功能,更通过高度符号化的主题构建、音效元素的融入、极简写作手法的运用和多重风格的交织,实现情感张力与空间意象的统一。在非线性叙事结构和符号化审美框架的引导下,音乐以自身的逻辑与表达方式成为舞台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呼应人物心理,又深化剧情层次。

1.音乐主题的构建:

情感符号与心理符号

序幕开启,由大提琴Solo演奏出全剧的核心主题动机(见谱例1)。

谱例1

这个动机有一种询问感,大提琴的音色深沉而富有张力,再加上mp力度,使得这种询问带有一定的悲怆感,不像是直接质问,而更像是内心的自问。这种带有询问性的主题在全剧中成为宿命质疑的隐喻。这个主题动机及其变形、变奏作为符号几乎出现在全剧音乐的各个段落。

谱例2

谱例2是主题动机的倒影,首次出现在主题动机乐句结束之后,由女声合唱吟唱。倒影主题更为连绵与舒缓,通过平稳的四分音符与连音线,呈现出一种内敛与柔情,情绪上显得内化且悲伤。

谱例3

谱例3的主题首次出现在下半场“造孽”段落,这个主题的变形包含半音进行,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这个音区使旋律听起来更为凝重和阴沉,似乎每个音符都缓缓坠落。力度的中弱表达像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痛苦低语,更符合绝望与认命的氛围。

除上述三个例子以外,主题动机及其变形还有很多应用场景,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这些主题动机及其变形共同构建了舞剧《雷雨》的核心音乐符号体系,在全剧中反复出现,形成了贯穿全剧的情感线索和心理暗示,既在音乐上建立起高度统一性,又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强化了舞剧的戏剧张力与内在冲突。

2.音效主题的融入:

象征性与连接性

在舞剧《雷雨》的音乐设计中引入了符号化的音效主题——“高频持续音”。它不仅是“音效音乐化”的体现,更像是一种超越具体旋律的情绪隐喻。

这个高频持续音符号采用弦乐泛音演奏作为基础采样素材,它不是弦乐演奏简单平直的长音,而是通过电子处理与叠加效果,使其具有一种微弱颤动与漂移感,仿佛是空气中隐隐的紧张与不安。这种音效既模糊又具有穿透力,贯穿整个舞剧,如同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象征着命运纠缠不清的宿命论调。

高频持续音还兼具段落间连接的作用,在不同场景切换和情绪过渡时,高频持续音作为音响纽带,在潜移默化中联结起彼此独立却情感相承的片段。这种音效的连续性与微妙变化,使舞剧在叙事和心理层面上形成无缝衔接。同时,这种音效主题的融入不仅塑造了听觉空间的张力,还使观众在潜意识层面感受到宿命与压迫的无形存在,在舞剧整体的叙事结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象征性与连接性作用。

3.极简写作手法:

音符的减法与情感的加法

在舞剧《雷雨》的音乐创作中,大量运用了极简和声框架,通过四个和弦的循环连接构建出一种反复而又内敛的情感氛围。在“序幕”中,这一和声循环便作为全剧的音乐基调首次出现,伴随着四凤与周冲之死的画面,揭示出整个雷雨故事的宿命性终局。这一和声框架以e小调为基础,由Em7/9-Bm7/D-Cmaj7/9-Bm7四个和弦依次循环。这种和弦进行在色彩上具有深沉与微妙的变化感,既不形成鲜明对比,也不带来突兀转换,而是在流动与停滞之间形成心理张力。这种和弦循环不仅在纵向结构上营造出统一的情感氛围,还在横向推进中通过织体变化与音色层叠制造出情绪逐步累积的效果。在整部舞剧中,这样的和声框架反复出现,伴随着不同的器乐配置与旋律动机,使情绪在单一和弦链条的叠加中逐渐升华,形成一种积压而后爆发的戏剧张力。

4.多重风格的交融: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音乐风格的选择上,舞剧《雷雨》的音乐创作试图摆脱传统舞剧音乐的单一格局,借助不同风格在音乐层面构建出多重语境。全剧在以管弦乐作为主体基调的基础上,使用了电子音乐、流行音乐、古琴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美学效果。

这种多重风格并置的手法,看似跳脱,实则通过主题动机的统一性和和声框架的循环性加以贯穿。例如,贯穿全剧的核心主题动机,在不同风格下都进行了动机变形与旋律再现,使音乐的多样性在结构上依旧具有内在联系。

这种传统与现代碰撞的音乐创作理念,既是对原著经典的一种现代阐释,也是对当代舞剧音乐创作的一种实验性探索。在风格的对比与冲突中,进一步深化了舞剧《雷雨》的人物性格与情感表达,让观众在审美体验上既能感受到经典质感,又能触碰到当代性与先锋性的张力。

结语:

从《雷雨》看舞剧音乐创作的探索

舞剧《雷雨》的音乐创作,通过符号化的音乐主题、音效主题的融入、极简和声框架的运用,以及多重风格的交融,探索了舞剧音乐创作的新路径。这种尝试试图打破传统舞剧音乐单一风格的束缚,赋予作品更多的叙事表达与情感延展。当然,对于这种实验还是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例如在多元风格碰撞中如何实现风格融合的平衡;对于音乐符号的提炼如何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合适表达,使符号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普适性等。

希望通过对《雷雨》音乐创作经验的反思,激发更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与探索热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更多声音表达的可能性。

何铭 刘海栋/摄

标签: 舞剧 雷雨 谱例 关鹏 符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