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平,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现任河南省新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同时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职业生涯跨越教育、基层行政、地方治理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从教师到市长的典型成长路径,其施政风格以务实创新、民生导向和产业升级为显著特征。
一、个人履历与政治生涯
魏建平的职业生涯始于教育领域。1993年从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他在襄城师范学校担任教师,并逐步转向行政管理岗位。2000年后,他在平顶山市委办公室、教育局等部门担任要职,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研究和基层治理经验。2014年起,他历任舞钢市代市长、市委书记,2017年升任平顶山市副市长,2019年调任洛阳市委常委。2021年6月,他调任新乡市委副书记、市长候选人,并于同年7月正式当选新乡市市长,2023年1月连任。
这一晋升轨迹体现了他在不同地区和岗位上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舞钢市任职期间,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在平顶山和洛阳工作时,他主导了教育改革、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工作,为后续主政新乡奠定了基础。
二、施政重点与政策主张
作为新乡市市长,魏建平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
- 传统产业改造:2025年4月,他主持召开“5+1”行业高质量发展调度会,要求火电、建材等传统行业加快设备升级和绿色转型,通过关停整合“小散乱污”企业,倒逼产业布局优化。例如,推动水泥行业采用新型环保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
- 新兴产业培育:支持中原农谷建设,推动生物育种、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2025年省重点项目中,新乡市有44个产业转型项目,总投资超777亿元,占项目总数的73.3%,包括心连心化工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示范基地等。
2. 基础设施与城乡融合
- 交通网络建设:实施交通重大项目“53668”工程,计划2025年建成5条高速公路、3座跨黄河大桥,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公里,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同时推进农村公路“四好”建设,实现8个县全部达标。
- 城市规划优化:主持国土空间规划会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老旧小区改造、重点片区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强化产城融合,发展平台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
3. 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
- 校企校地合作:2025年4月,他推动30个校企校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4.62亿元,涵盖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并颁发科技副总和校外导师选聘证书,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
- 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河南师范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原实验室等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家以上,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亿元。
4. 民生保障与廉政建设
- 民生工程:2025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63个、2.3万户,推进便民微改造三年行动,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加强社会保障,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廉政治理:在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深化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推进国企改革和财政资金监管,打造阳光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
三、全国人大履职与区域影响力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魏建平积极参与国家政策制定,尤其关注农业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出“五个一流”工程,推动中原农谷建设,包括一流创新平台、育种攻关、种质资源库、种业企业引育和物理空间构建,目标是将中原农谷打造成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此外,他在省人大会议上强调“项目为王”理念,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实施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3389个,完成投资3600亿元以上。
四、争议与挑战
尽管魏建平的施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乡市仍面临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治理压力大等问题。例如,“5+1”行业整治涉及大量企业关停和职工安置,需平衡经济转型与社会稳定。此外,作为农业大市,新乡在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方面仍需持续发力。
五、总结
魏建平的从政经历展现了一位技术官僚向地方主官的转型,其政策主张体现了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理解。他在新乡推动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民生工程,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如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将是他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