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郊,有一批蔬菜、食用菌生产园区,融合江南水乡风情与现代科技,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让蔬菜、菌菇茁壮成长,为大都市“菜篮子”保供应、提品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近日,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携手多方力量,筛选出11家“美丽菜园”建设单位。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菜园”,聆听泥土下的故事,感受农业发展的澎湃力量,探寻蔬菜食用菌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百蒂凯外冈基地,大片的连栋大棚整齐排列,棚外干净整洁,棚内一派生机勃勃。基地内,80多个品种的蔬菜,如色拉菜、香料菜等,在无化学农药和化肥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我们坚持有机种植,从源头保障蔬菜的品质与安全。”上海百蒂凯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上海百蒂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凤君表示,百蒂凯正在摸索一套融合现代科技与古法智慧的特色种植法,以满足现代市场需求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自然的古法种植
百蒂凯走上有机种植的道路,与客户群体的需求密不可分。顾凤君介绍道:“我们的客户大都来自中高端西餐厅,他们对蔬菜的品质要求极高,不仅要有出色的口感,还要确保安全与健康,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有机蔬菜。这也对我们的种植方式和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种植过程中,百蒂凯遵循自然法则,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与肥料。顾凤君介绍,基地注重土壤的健康,通过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为蔬菜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应对病虫害,如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诱杀等。从土壤到水质,从选种到栽培,每一个环节百蒂凯都严格执行有机种植标准。历经三年转换期,基地终于通过专业机构认证,获得有机“身份证”。
值得一提的是,百蒂凯基地落户外冈时,发现农田土壤板结严重,肥力下降,远远达不到有机种植的标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基地先对土地进行了深翻。“这相当于给土地做了一次‘深度按摩’,改变原本的土壤结构,为后续的改良工作打下了基础。”顾凤君说,尽管这一过程耗时耗力,但她深知土壤是农业的命脉,改良土壤是保证蔬菜品质的重中之重。
为期四年的改良过程中,基地引入了大量的有机物料,如羊粪、牛粪等,并结合生物菌剂进行高温发酵。“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除去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大大增加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顾凤君解释道。每年,他们都要进行这样的发酵处理,加上合理的土壤管理,这片土地逐渐恢复生机,变得松软、肥沃,土壤达到了有机种植的标准,也为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科技推动蔬菜品质升级
百蒂凯积极引入现代科技,除了改良土壤的生物菌剂外,选品也是百蒂凯保障蔬菜品质的关键环节。
百蒂凯的客户对生菜的要求比较特殊:口感要软、甜,清洗和搅拌要方便,品相颜值还得高。为了找到适合的生菜种源,百蒂凯在众多品种中进行筛选并小规模试种,成功选育后上市。通过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百蒂凯在蔬菜品种研发和品质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科技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培育出更适应不同环境、抗病性更强、口感更好的蔬菜品种”,顾凤君自豪地说,“你可以在我们基地大棚里看到很多像花一样的生菜,特别漂亮”。在这个过程中,百蒂凯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细分领域——色拉菜。
此外,百蒂凯还采用了专业的温控与保鲜技术,从采收环节开始严格把控,在加工、运输等环节中严格控制温度,使用真空预冷机等设备快速降温等手段,确保蔬菜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新鲜度与营养成分不流失。
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百蒂凯的蔬菜品质上了一道“保险”。从育苗到采收,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造成的损伤,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蔬菜外观与品质的一致性。激光除草技术精准去除杂草,既保护了蔬菜,又避免了化学除草剂的残留。
探索绿色农业发展新空间
目前,百蒂凯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就业500多人,拥有5000多亩自营基地和15000亩合作基地,为农户增产增收。
未来,百蒂凯将继续探索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百蒂凯计划形成并发布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种植指南,将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科研成果进行总结与推广,带动更多农户加入有机种植的行列,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同时,基地还将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提升公众对农业的关注与支持。
“我们还计划引入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优化管理模式,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上海蔬菜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添砖加瓦,绘就‘美丽菜园’新画卷。”顾凤君满怀憧憬地说。
文:赵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