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闽西大地,山峦叠翠,溪水潺潺。清晨七点,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的烟农朱远承已踏着晨露开始劳作。千亩连片烟田中,培土机翻起层层沃土,嫩绿的烟株随风摇曳。“现在种烟可不像从前‘单打独斗’了,烟稻轮作让土地越种越肥,收入翻着跟头涨!”朱远承黝黑的脸上漾起笑容。这片曾被“粮烟争地”困扰的土地,如今正演绎着一场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双人舞”,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图为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千亩烟后稻。石三三摄
土地“活”起来:从碎片化到连片化
站在城厢镇东岗村观景台远眺,千亩烟田如棋盘般整齐铺展。过去,土地碎片化导致租金高涨,成本攀升,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福建省武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创新试点“烟叶种植减工降本先行示范区”,依托武平县梁野烟农专业合作社与东岗村集体签订长期土地流转协议,整合千余亩土地统一规划,租金从每亩800元降至700元,仅此一项便为农户年省约11万元。
图为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千亩连片烤烟。石三三摄
连片田块的集中管理,更让机械化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以前烟田起垄一天最多机耕5亩,现在连片作业能耕7-10亩,机耕成本大大降低了!”烟农兰县华算了一笔账。据企媒创氪获悉,2024年,东岗村通过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田管、统一采烤等,亩均用工缩减到15个。如今,这片土地已100%实现烟稻轮作,烟农与稻农身份完全重叠,“粮烟争地”早已成了过去式。
土壤“醒”过来:从板结地到生态田
午后,包村烟技员钟振文抓起一把黑褐色土壤轻轻搓动:“瞧,松软得像发糕!以前这地又硬又贫,没人愿租。”转变的秘诀藏在“稻草回田溶田”技术中——水稻收割后,粉碎的稻草均匀铺洒田间,经浸泡腐熟后化作天然“生态棉被”,再通过旋耕机翻耕为烟田“营养餐”。这项技术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三成,稻烟品质双双跃升。
图为2024年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农户在田间开展稻草溶田回田工作。杨美林摄
科技赋能不止于此。武平县局(分公司)联合龙岩市鑫叶农资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烟后稻专用肥”,精准调配氮磷钾比例,使烟田氯离子含量达到理想状态。2024年试验数据显示,施用专用肥的烟田亩均综合效益达到6500元以上,烟叶色泽醇厚,稻谷颗粒饱满,真正实现“一田双收、生态增值”。
图为2024年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农户施用的烟后稻专用。石三三摄
资源“转”起来:从闲置烤房到聚宝盆
在东岗村,40座密集烤房不仅是烟叶的“加工厂”,更在农闲时化身稻谷的“烘干塔”。每年10月烟叶采收结束后,武平县梁野烟农专业合作社便组织专业队利用烤房装置烘干器烘干稻谷,解决千亩烟后稻晾晒难题。“夏天烤烟叶,秋天烘稻谷,这‘铁房子’闲不住!”合作社理事长李发星算起账,1公斤稻谷烘干费用只需0.14元,一套密集稻谷烘干器制作成本仅2千元左右,可循环利用10年以上。这一“烤房复用”模式,为农户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图为2024年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农户利用无人机为烟后稻开展植保作业。杨美林摄
资源的盘活远不止于此。武平县梁野烟农专业合作社整合旋耕机、收割机、无人机等设备,组建社会化服务队,为周边乡镇提供跨乡镇农机社会化服务。“烟稻轮作+机械共享”的模式下,东岗村农机使用率提升90%以上。
生态账本叠加经济收益,武平县局(分公司)用实践印证,生态振兴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幸福账,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一曲稻烟共舞的生态交响曲,正奏响乡村振兴的强音。(杨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