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裕
通讯员 陈捷
当京剧青衣的水袖遇上街舞少年的霹雳转,当传统锣鼓碰撞电子音浪,会擦出怎样的火花?4月7日,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积玉桥校区升旗仪式现场,六年级(4)班学生用一场《京韵街潮》的跨界表演,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戏服与潮服同台、说唱与念白交织,这场“国粹+街舞”的创意展演,让千年传统文化在“10后”少年的演绎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炸场”混搭:水袖轻扬遇上霹雳舞步
当天上午,升旗仪式后的舞台瞬间变身“国潮秀场”。一声京剧锣鼓铿锵响起,随即电子节拍强势切入,身着水墨纹戏服的学生甩出水袖,身姿轻盈如柳;另一侧,街舞少年腾空跃起,单手撑地旋转,动作干脆利落。舞步与鼓点交织,如同时光的丝线,将传统与现代紧紧相连。视觉冲击同样拉满——凤冠霞帔的京剧头饰与涂鸦风格的潮服混搭,传统脸谱图案印在宽松的街头卫衣上。表演尾声,京剧武生的跟头与街舞的地板动作同频翻腾,台下的孩子们跟着节奏欢呼鼓掌,现场俨然一场“新国潮”派对,青春的活力与文化的底蕴在这里完美融合。
校长解读:用少年语言“唤醒”文化基因
“传承不是复刻,而是唤醒。”粮道街中学小学部负责人高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场跨界融合源自学校的“新国潮”美育项目。学生们在跨学科课程中自主探究京剧程式、街舞文化,甚至将数学课的几何概念融入舞蹈动线设计。孩子们如同探索者,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用创意搭建起文化的桥梁。“有孩子发现京剧‘亮相’和街舞‘定格’的神似,还有人在音乐课上用编曲软件混搭京剧锣鼓点,这些创意让我们惊喜。”高校长眼中满是自豪。
更让教育者欣慰的是文化认同的萌芽。604班学生陈若童练习时主动提议:“京剧里抖袖像不像街舞的波浪手势?我们可以加个‘对撞’动作!”演出中,她将青衣的圆场步与街舞的滑步串联,成了最“出圈”的片段。这不仅是动作的融合,更是少年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场深情的对话。
破圈启示:让传统文化“活”在青春脉搏里
随着表演落幕,京剧锣鼓与电子音效的混响渐息,全场掌声却持续沸腾。有家长感慨:“没想到孩子回家主动搜京剧视频研究身段。”更多网友通过学校发布的演出视频留言:“这才是文化自信的打开方式!”“老传统被小伢们玩活了。”
在“双减”背景下,粮道街中学小学部将皮影、汉绣等非遗与动漫、街舞等潮流元素结合,打造出多个“破圈”美育案例。高校长说:“当孩子用属于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就不再是书本里的符号,而流淌在生活的血脉中。”这场充满锐气的实验证明:只要给青春一个创意支点,千年文化自能撬动时代共鸣,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