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舞蹈芭蕾

当“灵犀动力”撞名“灵犀座舱”,汽车业“群魔乱舞”何时休?

编辑导语:车企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再动听的命名,也替代不了电池实际的成本控制;再华丽的辞藻,也粉饰不了自动驾驶的接管逻辑。

昨日,上汽通用五菱技术进化日在杭州举行,本该是一场技术发布的盛宴,最后却因其发布的“灵犀动力”撞名红旗的“灵犀座舱”而引发讨论。

这一意外也揭露了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最荒诞的“遮羞布”——车企沉沦于“山海经式”的命名体系时,技术的竞争是否已经“名存实亡”,在离谱且荒谬的命名下,技术的本质消费者从何而知?

车企命名乱象

车企的命名逻辑正经历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卷。早期车企尚能以PDK(保时捷独创的双离合变速箱)、Quattro(奥迪四驱系统)等简洁的技术名词建立品牌认知,但如今,新能源时代的配置命名已经演变为“造词竞赛”。

从“一部面包车,半部山海经”的“图灵龙行”“麒麟芯片”“玄武车身”“鲲鹏算力”“盘古模型”等到车企间层出不穷的“云辇系统”‌“逐日动力”“灵犀”各种,这种看似文化底蕴深厚的命名方式,却割裂了技术与用户的认知纽带。名词认识了一堆,技术创新一个没看见。

当车企热衷用“量子”“纳米”“星云”等词汇包装技术,例如宣称“量子架构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0%”,却对核心参数避而不谈。消费者戏称:“听完发布会,我比考完量子力学还懵。”

这种命名狂欢的背后,是行业集体陷入“内卷式创新”的困局。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上市新车中,68%的车型配置名称包含神话元素,42%的智能驾驶功能冠以“灵”“玄”“霄”等字眼。当“麒麟电池”“昆仑玻璃”“扶摇架构”成为标配,消费者面对配置表时,往往需要查阅《山海经》才能理解产品卖点。

面对此境,消费者更是在网上吐槽“看一场发布会,像上了一堂文言文”“没有文学底蕴,买不了新车”等。

营销趋势分析师张乾对此表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命名实际上是车企试图用‘记忆点轰炸’突破用户的心智防线。”不具名的汽车品牌市场总监坦言:“一个好名字能节省30%的营销费用。”

但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今有灵犀动力和灵犀座舱撞名,他日是否又有更多的相似名字出现?届时消费者如何分辨品牌区别?浮夸“国风”命名真的能占领消费者心智吗?

让竞争回归技术本身

资深汽车分析师林述成点出了当前车企命名乱象的本质:“车企们试图通过‘国潮命名’实现文化输出,但却陷入了‘符号堆砌’的误区。”他举例,比亚迪“仰望U8”的“易四方”技术被解读为《周易》哲学。这种将技术概念强行附会传统文化的做法,反而消解了文化本真的感染力。

反观本田的命名智慧:“雅阁”(Accord)源自“协调一致”的理念,“CR-V”(Comfortable Runabout Vehicle)直指城市SUV定位。这种“命名即定位”的策略,既保留文化特色又避免过度包装。

日本车企的突围路径同样值得学习。如马自达“创驰蓝天”(SKYACTIV)技术命名既体现技术内核(创驰:创新,蓝天:环保),又保持简洁易懂。这种“文化符号+技术本质”的命名方式,实现了商业价值与文化表达的平衡。

简而言之,过去企业推出的配置名字都是与其功能挂钩的,在让消费者容易理解的同时也突出了自家技术的优势,而当前国内的命名乱象则是让消费看的云里雾里,理解其本质就要去通读山海经,技术提升则是完全读不懂。

值得注意的是,当“灵犀动力”“神炼电池”“逐日动力”“玄武车身”等的实际参数未达预期时,华丽的命名体系就成为转移焦点的利器。就像某品牌将续航虚标归咎于“测试工况差异”,却通过“千里续航”的命名维持市场热度。某供应商直言,这种“命名造势-营销造神-用户买单”的循环,本质上是对技术短板的掩饰。

事实上,如今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在电池和智能化层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车企盲目命名的背后或许是想给消费者一个更深的记忆点,但在技术路线、智能化系统百花齐放的当下,或许还原最本质的结束解读对消费者而言才是最好的方式。更便于消费者理解技术的本质,按需下单。

毕竟在汽车行业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家车企是通过命名突围存活百年,每个品牌的存在都代表着背后独有的技术积淀。

车企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再动听的命名,也替代不了电池实际的成本控制;再华丽的辞藻,也粉饰不了自动驾驶的接管逻辑。或许当行业集体学会用“技术”“说真话”时,才是中国汽车真正站上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刻。

标签: 山海经 何时休 座舱 汽车业 灵犀座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