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禄山,你想到的可能是“安史之乱”“乱臣贼子”。
但你知道吗?这个让盛唐崩塌的胖子,靠装傻、跳舞、认干娘,硬生生从边疆混血儿混成了三镇节度使!
公元755年寒冬,范阳城外十五万叛军高举“清君侧,诛杨国忠”的大旗,领头的大胖子安禄山振臂一呼,大唐江山瞬间地动山摇。
几年前,这位叛军首领还在长安宫里,扭着三百斤的肚子跳胡旋舞,逗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哈哈大笑!
安禄山的出身,放在今天就是草根逆袭的剧本。 他本名轧荦山(突厥语“战神”),父亲是粟特商人,母亲是突厥巫女,以占卜为业。
幼年丧父后,母亲改嫁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他才改姓“安”。这个胡汉混血的身份,让他在边疆如鱼得水。
安禄山从小混迹市井,练就了一身本事——通晓六种语言,擅长坑蒙拐骗。 他早年当过“互市牙郎”(中介),专靠倒卖牲口赚差价。
有次偷羊被抓,眼看要掉脑袋,他竟对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喊:“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
这一嗓子,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守珪见他机灵,破格提拔为“捉生将”——专门深入敌后抓俘虏的敢死队。
安禄山带着小队夜袭契丹营地,绑回十几个活口,连张守珪都惊了:“这小子是个人才!”转头认他当义子。从偷羊贼到节度使义子,他只用了三年。
安禄山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要求在朝廷为他多说好话,唐玄宗更加信任喜爱他。安禄山的演技,堪称唐朝“奥斯卡影帝”。 在边疆,他是杀伐果断的安将军;到了长安,秒变憨厚老实的安大胖。
天宝六年(747年),安禄山第一次进京面圣。三百斤的体重往地上一跪,张口就是:“臣是个蕃人蠢货,只认得忠心二字!”逗得唐玄宗哈哈大笑。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转头就给杨贵妃磕头认干娘——要知道贵妃比他小16岁! 他每次入宫必先拜贵妃:“臣是胡人,胡人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
靠着哄皇帝开心,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大唐近半边防军。
朝廷不是没人看出猫腻。宰相李林甫曾密奏:“安禄山长得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恐怕不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可玄宗正沉迷《霓裳羽衣曲》,压根懒得理。
安禄山更把装傻战术玩到极致——某次李林甫试探他:“安将军兵强马壮啊?”他扑通跪下:“全赖皇上圣明!臣就是个看门狗!”
暗地里,他却疯狂扩军。范阳城里修了五千座堡垒,私铸钱币、囤积粮草。他养了八千“曳落河”(敢死队),个个能以一敌十! 天宝十四年(755年),他麾下兵力已达18万。
四、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终于掀了桌子。十五万大军打着“诛杨国忠”的旗号南下,仅34天攻陷洛阳。
马嵬驿之变成了大唐最惨烈的笑话。 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仓皇西逃,禁军却逼皇帝勒死杨玉环。临死前贵妃泣问:“我儿禄山何在?”而此时的安禄山,正坐在洛阳龙椅上自称“大燕皇帝”。
但笑到最后的不是他。 称帝后他双目失明,性情暴虐,连亲信严庄都遭鞭打。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其子安庆绪联合宦官李猪儿,趁夜将刀捅进他的肚子。这位枭雄死前哀嚎:“必家贼也!”
安禄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安禄山毫不留情,痛斥他 “凶逆滔天”。
在传统的历史观念里,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严重破坏了大唐的繁荣稳定,这无疑是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行径。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安史之乱是蕃将集团与关陇贵族矛盾的爆发。安禄山的身份十分复杂,他是胡汉混血儿,这种特殊身份让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举步维艰。
汉人士族对他心存偏见,并不接纳他;而他凭借赫赫军功崛起,又遭到蕃将的嫉妒。
身为节度使的他,目睹了唐玄宗的昏聩,也看透了朝廷内部的虚弱不堪。或许叛乱并非他一开始的想法,但其野心逐渐膨胀,最终走上了反叛之路。
他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简单的 “乱臣” 或 “枭雄” 的定义。
安史之乱这场持续长达八年的浩劫,给大唐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它就像一场可怕的噩梦,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据记载,在这场动乱中,大唐人口锐减了 3600 万,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旧唐书》中 “洛阳城内,人相食” 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道尽了当时的悲惨景象,令人不寒而栗。
安史之乱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人口的锐减。更严重的是,它让大唐的制度出现了崩塌。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宦官开始专权,插手朝政,导致政治更加腐败;财政也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国家经济遭受重创。
曾经辉煌无比的盛唐,在这场动乱之后,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
无论多么强大繁荣的盛世,一旦内部出现了蛀虫,开始腐朽,都可能在瞬间走向衰败。
作者声明:内容根据史料撰写,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者雷同,纯属巧合,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资料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安禄山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