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上餐桌:感谢社会,他没有一挺机关枪|猫尿尿要埋;狗尿尿也避
据说,时有十七八岁少年酒足饭饱,登上餐桌尿了“一泡尿”;随行者嘻哈笑谈,欢欣鼓舞(或不实;或有误)。 既然有传言,便会有影子,实与不实都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哪怕它是个“寓言”,也不可能在这个文明生态里滋生和蔓延。
因为,这类事本不是人类社会应该出现的,这跟道德本就挨不上边,这是“本能的丑恶”与“本性的败露”。
说本性:
猫的本性都比他强。小猫尿尿都要找个没人地方,尿完之后还要小心地埋起来,唯恐让人家看出来。再看那小狗子们:小狗子们尿尿也要找个准确地点,不挡害的地方,不影响别人的地方,稳稳当当地、庄重地抬起腿尿起来。
虽然我们见识短,但也没有发现哪个猫狗往自己吃食的盆里拉过屎、尿过尿。
说本能:
小猫、小狗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里,即使有尿也要憋着,它不会想尿就尿,因为它有心理“戒备”。这个“戒备”是本能的反映,这是动物“道德”品性,动物天生就有自己的“道德”准则,这是“为了生存”而自然生成的,不这样它无法生存和繁衍。
一个人无论人喝了多少酒,本能的自我保护也是有的。但是,能够在大庭广众的饭店里的餐桌上尿尿,说明那个“人文环境”给了他勇气,在那样的环境里,丧失了伦理和道德“戒备”,放松了情绪,丧失了人文情感。
那个时刻,如果给他权力让他“滥杀无辜”,他肯定比“希特勒”还要残忍,比日本鬼子还要可恨,比“五代十国”里的当权者还要凶狠残暴。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还得感谢这个社会约束力,没给他那么大的权力。否则,那就不是撒“一泡尿”了,而是一挺机关枪“扫射”了。
说教育:
出现这样的事,归根结底离不开教育。虽然这是个孤立事件,然而偶然中一定存在着必然,必然里才能出现偶然。在平日里,我们可以设想出对其教育的缺失已达到什么程度。
这就别往学校教育上怨了,学校老师可没让你往菜里尿尿,老师们总是叮嘱孩子们要系好扣子,特别是要会上“厕所”、会“尿尿”。
但老师还是有失误:没告诉往哪尿。
“往哪尿”的事应该是家长的事。
家长肯定能掌握孩子除了“一泡尿”之外的那一泡泡屎尿都曾拉到哪儿了,而没有注意清理。
当然,一切假设都无关紧要了。
我们考虑的是“一泡尿”背后的事实,难道这仅仅是个孤例吗?如果有人认为是孤例,说明国人已经麻木到了无法再清醒的地步了。
我们可以从现象上分析:
他在肆无忌惮地“尿”的时候,有多少人在烘托着“气氛”,并把其传上了网,更有多少人在“狂欢”,更有多少人转移着话题,转向了人家企业,你犯得上吗?其心恶毒可诛,比“一泡尿”还要有“劲”。如果说“一泡尿”是孩子干的,原谅与否另议;剩下的负面效应就是“道德”沦丧的显性表达,更可怖了。
这是由“一泡尿”暴露的社会性道德败坏的显性表现。
结论:
1、“一泡尿”尿出了家庭教育这份试卷的最高分;
2、“一泡尿”尿出了社会道德的真实样态;
3、“一泡尿”尿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失败。